核心提示:
訊:自從美國商務部公布了其初步裁定對中國組件征收額外的反補貼關稅以來已經過去了幾乎一個月了,光伏市場已經感受到了影響。隨著來自GTM Research最近發表的中美太陽能貿易案例分析的慷慨幫助,到目前為止我們可以了解到有六個由關稅產生的最突出的趨勢。貿易爭端:現狀,戰略和市場的影響廠商的財務狀況
臺灣太陽能電池廠商顯然是2012年貿易案的裁決(貿易律師緊隨其后)的主要受益者。因為裁決相關的關稅僅適用于電池制造,幾乎所有的中國供應商做了一個簡單的決定--到臺灣購買電池,并且業務和以前一樣持續。由于這個因素,再加上蓬勃發展的日本市場, 2013年起下半年主要在收入和盈利水平中顯著復蘇的臺灣電池廠商有茂迪,新日光能源及昱晶等。
對這些公司來說不幸的是,臺灣被列為SolarWorld公司的最新反傾銷申訴的主要區域。再加上,新的CVD關稅(至少在其初步形式)關閉了"臺灣漏洞",因為它適用于任何在三個價值鏈步驟中的兩個(晶片、電池、模塊)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大多數用于美運組件的臺灣電池都使用中國晶片(主要是有保利協鑫生產),使舊的關稅緩解策略承受新的職責。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自此,大多數中國組件企業自6月3日的CVD裁決之后停止從海峽兩岸銷售電池。在過去12個月持續增長后,四個領先公司--新太陽能、茂迪、昱晶和榮盛科技能源--6月收入都降了總額的23%。電池和公司股票的價格已經在最近幾周暴跌。如果貿易案件的最終結果對臺灣供應商不好,這將加快廠商為了一線品牌韓國、日本和歐洲公司從電池供應向OEM組件供應商的過渡--這已經初具規模。
來源: GTM Research PV Pu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