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80后投資者史成投資30萬元“炒碳”,兩個月內便獲利10萬元,成為中國碳交易市場中第一個獲利的個人投資者。
記者從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獲悉,從2013年12月16日起,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的個人投資者可以實現異地自助開戶,全國將有更多個人投資者可以像史成一樣加入“炒碳”行列。
去年6月18日,深圳開始啟動碳排放權配額交易,是全國七個碳交易試點中最早啟動市場交易的城市,也是當前唯一允許個人投資者參與的碳排放交易市場。
碳交易簡單來說,就是政府給予強制納入交易的企業一定的碳排放配額,如果排放超出配額則必須在市場上購買碳配額,不然就要被罰款。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可從碳交易市場中買賣碳排放配額而獲利。
去年7月初,看到深圳碳交易啟動的消息,史成敏銳地感覺到,“這是個賺錢的機會。”史成在金融機構做中小企業貸款服務,又曾在澳大利亞留學,對當地的碳交易有所耳聞,認為“炒碳”是一種新型的投資產品,可以嘗試一下。
在動員全家籌到30萬元后,7月2日,史成在深圳排放權交易所開了賬戶,并掛出35元/噸的購買價格。
按照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的規定,個人投資者需要一次性繳納會費2000元,每年交年費1000元,也就是說首次投資的門檻為3000元,在深圳排放權交易所開戶的個人,不限深圳戶籍。機構會員則需要一次性繳納會費50000元,年費30000元。
等了一個月后,終于有企業愿意出售自己的碳配額。史成果斷出手,購進7000噸碳排放配額。史成等待合適的時機出售手中的配額。過去幾個月,深圳碳交易市場配額的價格不斷上漲。就在價格升至頂峰每噸140多元前,史成陸續拋出手中所持有的配額。去年9月10日,他以均價65元掛單賣出5200噸配額,獲利超過10萬元。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資者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炒碳主要還是看投資者對市場的判斷,在試點期的三年,越早進入碳市場就會越早獲益。
深圳碳市場運行將近半年,交易量合計15萬噸,成交額突破了1000萬元人民幣。對此,全國各地投資者均表現出濃厚的參與興趣。目前,交易量中有40%是由個人投資者貢獻的,在深圳排放權交易所開戶的個人投資者超過了300人。
此前,因無法實現異地開戶,投資者需要專程到深圳,在交易所柜臺辦理開戶,個人投資者開戶成本較大,非深地區特別是較遠地區的投資者直接參與深圳碳交易成本較高。
而此次實現的個人投資者異地自助開戶解決了這一問題。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表示,在充分考慮了異地投資者的需求后,致力于探索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如何實現異地自助開戶的模式。
目前,異地自助開戶費用依然不變,入會2000元,年費1000元。流程上僅需投資者自主進入“深圳市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簿系統”注冊深圳碳排放權賬戶后,以郵寄的方式提交各類所需開戶文件即可。
上述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相關負責人稱,異地自助開戶服務將吸引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參與網絡在全國鋪開,有利于促進深圳碳交易市場的流動性和活躍性。
隨著碳交易市場上產品的多元化,市場會越來越成熟,“炒碳”會成為個人投資的一個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