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鷹只有兩種選擇,要么等死,要么經過一個十分痛苦的更新過程150天漫長的蛻變。” 2006年6月14日,一篇《鷹的重生》震動整個TCL,乃至整個中國商界。工科出身但酷愛文史的李東生,以這篇發表在內部論壇上并最終傳遍社會的文字,如同他曾使用過的電焊,灼擊、熔化,再融合,開啟了TCL和他本人的重生。2004年1月,法國總理府,TCL與法國湯姆遜公司正式簽署合資協議。3個月后,TCL又宣布收購阿爾卡特手機業務。李東生的名字立刻傳遍全球。《時代》周刊、CNN“25名最具影響力商業領袖”之一、《財富》雜志封面人物、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榮譽接踵而至。那是一個亢奮的年份。緊隨著TCL,7月上汽收購韓國雙龍;12月聯想收購IBM公司PC業務。巧合或者非巧合,迎接李東生、柳傳志、胡茂元等人的,都將是跌蕩的故事。
李東生和他的TCL告訴中國的企業:堅守夢想,始終不退場、不言敗,朝著成為受人尊敬和最具創新能力的全球領先企業而努力,便能成為了一個擁抱無盡戰場的真正戰士。一直關注中國品牌發展的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就曾這樣說過,TCL是我國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典型企業,也是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先行者,是值得深入研究、彌足珍貴的企業標本。中國企業長期在一個不完善的市場環境下運作并從事它們的經營活動,如何適應商業環境,尋找出路,TCL的歷程給出了很好的解答。本月初,網易財經《亦觀察》曾推出過討論TCL如何陷入困局的文章——《TCL困局:走向迷失的救贖路》,作者認為TCL還停留在“硬件貿易差”思維里,某種程度上這種價值觀已經拖累了TCL,讓其走進了一種莫名的困局,特別是在互聯網電視、互聯網手機等“互聯網”電子消費品牌大行其道的今天,TCL前進的步伐變得更加沉重起來。本期《商業傳奇》我們再來梳理和淺析一遍這家中國的跨國企業如何走向成功、衰落、重獲新生?李東生和他的創業團隊如何經營和管理一家本土的“國際化”企業?他們的路在何方?他們如何做“一個永遠不知道疲倦的追趕者”?
李東生,1957年7月出生于廣東廣東惠州貧困地區,祖籍廣東省揭西,客家人。他是1978年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烽火浪潮,當大家都往上層社會奔跑時,被高考“賜予”了第二次“生命”的李東生選擇與別人不一樣。1978年他考入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系時,他的同班同學就有包括后來的創維集團董事長黃宏生和康佳集團掌門人陳偉榮。對于當年那種窮鄉生活,年輕的大學生李東生充滿了各種想象,不過內心深處的他不一定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企業家。1982年他從華南理工大學畢業時,更沒人會想到,這個人在過第四個本命年時,將成為影響全球彩電業乃至亞洲商業領域的家電大佬,轟動一時,名聲大噪。“我畢業時甚至沒有報考研究生,因為我覺得,繼續專業深造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于是決定回家鄉做一些實事,第一個目標是當好一名工程師。”李東生最初的人生目標,極具那個時代的色彩。
良好的創業和企業經營環境成為TCL成功的必要條件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最前沿的省份,廣東一直是中國創業氣氛和環境最好的地域之一。這也是30多年來,中國商業社會里諸多牛叉企業/公司誕生在這里的原因之一。譬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健力寶(創始人:李經緯),美的(創始人:何享健),中興(創始人:侯為貴),萬科(創始人:王石),愛多(創始人:胡志標),科龍(創始人:潘寧),步步高(創始人:段永平),格力(創始人:朱江洪),太陽神(創始人:懷漢新)以及本文的TCL與李東生等等。這些都是在中國商業史上留下名字的企業或者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