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訊:特高壓電網建設近期遇到“麻煩事”。國家電網公司正在推進的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壓交流工程在這個冬天“進展得很不順利”。行業專家認為,評估工作的重心應放在電網規劃的整體評估上,而不是單一具體項目的評估。同時,在評估專家選擇上也應增加在職專家和一線專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讓專家構成具有更強的代表性和權威性。
被“卡住脖子”的項目
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壓交流工程的前期工作早在4年前便已啟動。曾經參與過該項目評審的一位專家在接受本報采訪時介紹,2009年6月,國家電網委托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牽頭,組織國內6家電力設計院,兩年時間完成了工程可研設計報告。
2011年5月,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對可研報告進行了評審。2012年8月,國家能源局同意項目開展前期工作。之后的當年10月份,全部核準支持性文件落實并上報核準請示。
“至此,該工程建設的必要性、經濟性、安全性等專業技術論證全面完成,已具備核準開工條件。”劉開俊說。
特高壓交流項目核準此前已有先例。今年3月18日,浙北-福州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獲得國家發改委正式核準;4月11日,該工程建設全面啟動。而這一工程是繼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淮南—浙北—上海工程之后的第三個特高壓交流工程。
此次被審批“卡住脖子”的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壓交流工程也屬于華北、華中、華東“三華”特高壓同步電網規劃方案中的一部分。按照規劃,這條線路將與10月份新近投產的特高壓淮南—浙北—上海交流工程、今年4月份開工建設的浙北—福州特高壓交流工程共同承擔連接華東四省一市電網的受端電網支撐功能。
國家電網公司發展策劃部副主任張正陵介紹,華東特高壓主網架建成后,相當于建設了一個電力輸送的高速公路主干網,電網的輸電能力將大幅提高,為大規模區外送電提供支撐,同時解決目前已經面臨的短路電流大面積超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