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涵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上海浦東正打造以人形機器人為引領的具身智能創新高地。記者從2月21日召開的浦東新區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協同創新大會上獲悉,浦東人形機器人產業主陣地張江集聚產業鏈上企業73家,覆蓋人形機器人本體、核心零部件、大模型、智能芯片、算力等多個關鍵環節,已逐步形成浦東人形機器人產業鏈集聚發展生態圈。
其中,人形機器人(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傅利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傅利葉”)、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元機器人”)、上海開普勒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開普勒人形機器人”)等專注于人形機器人整機研發與制造的浦東領軍企業,正加速邁入商業化階段。
1月6日,智元通用具身機器人累計下線1000臺。“去年9月,我們在浦東張江啟用了行業首個數據采集廠。每天都有100臺機器人在這里訓練,產生上萬條的數據。”智元機器人公共事務部副總經理胡靜萍介紹說,數據采集廠正源源不斷為機器人學習提供數據養料,使智元機器人實現了數據生產和商業閉環,僅用了半年時間就達到了千臺級規模的量產。這也為智元機器人的應用拓展了更多場景。據了解,智元機器人在柔性智造、交互服務、科研教學、特種替身、倉儲物流等5個領域已逐步實現落地。
浦東新區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協同創新大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傅利葉的GRx系列人形機器人已在導覽咨詢、學術科研、醫療康復等領域實現廣泛落地應用,累計交付超過100臺;人形機器人(上海)有限公司已開源全球首臺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公版機“青龍”,并發布首個開源百萬真機數據集;開普勒人形機器人的先行者K2具備大負載、長續航等能力,在物流、冶金、汽車制造等行業均有落地探索。
會上,華院計算技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院計算”)和綠的諧波(上海)傳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的諧波”)等50余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代表,圍繞產業鏈協同、技術創新、場景應用等核心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并積極探尋合作契合點,有力推動了產業鏈上下游的深度融合與協同共進。
綠的諧波在人形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精密傳動裝置上技術優勢明顯。其自研自制的反向行星滾珠絲杠在精度、效率、線速度、行程、噪音等方面,行程誤差實現P1級精度,效率80%~85%,定位精度達到1絲以內。“張江聚集了很多優質的人形機器人企業,我們將相關研發放在這里,可以更快速地響應客戶的需求。”綠的諧波銷售總監翁進賢說。
“今年我們會搬到張江的模力社區。”華院計算市場總監龔皆賢告訴記者,華院計算未來將和浦東的人形機器人企業合作,利用自研的認知智能平臺幫助人形機器人產品在實際的落地場景中更好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