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機械工業多家企業迎來開門紅。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泵路事業部1月份成功斬獲11.2億元訂單,海外銷售額同比增長50%。2月5日,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端露天礦山裝備全球發車儀式舉行,涵蓋90t、135t、400t礦用挖掘機及130t級礦車等經典機型的系列高端露天礦山裝備,將從徐州奔赴全球,集中交付全球各地客戶。
近日,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新聞發言人羅俊杰表示,2024年,機械工業有效應對風險挑戰,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在“兩新”等政策措施的帶動下,行業運行總體平穩,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進入2025年,機遇與挑戰并存,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機械工業要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保持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
產銷形勢穩中向好
2024年,汽車產銷創歷史新高,全年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3128.2萬輛和3143.6萬輛,連續16年位居全球第一,同比分別增長3.7%和4.5%。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介紹,乘用車產銷持續增長,為穩住汽車消費基本盤發揮積極作用;新能源汽車繼續快速增長,年產銷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銷量占比超過40%,迎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汽車出口再上新臺階,為全球消費者提供了多樣化消費選擇。
不僅汽車產業,2024年,機械工業產銷情況整體都穩中有進。羅俊杰介紹,2024年一季度機械工業經濟運行開局良好,二季度總體穩定,三季度主要指標增速放緩、呈現下行壓力,四季度隨著“兩新”政策及一攬子增量政策措施落地見效,行業運行態勢趨穩回升。
從數據來看,機械工業主要涉及的5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增加值均實現增長,其中,汽車制造業發揮了引領帶動作用,增速達9.1%;電氣機械和儀器儀表制造業增速平穩,分別為5.1%和6.0%;通用設備和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速略低,分別為3.6%和2.8%。
分行業來看,制造業回穩帶動加工裝備穩定增長。2024年,金屬切削機床產量為69.5萬臺,同比增長10.5%;金屬成形機床產量為16萬臺,同比增長7.4%。
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毛予鋒表示,在制造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新興產業和新興領域的需求保持增長,機床工具行業高端產品成長性依舊良好,部分積極擁抱新質生產力、堅持優秀品質和技術創新、堅持數字化和智能化方向的企業逆勢增長。
通用設備與基礎件產品呈增長態勢,2024年,泵、風機、壓縮機、軸承、緊固件、液壓元件、金屬密封件等產品產量均實現增長。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陳斌分析,這些量大面廣的產品為制造業服務,其實現普遍增長,預示著整個制造業有恢復跡象。
此外,我國機械工業對外貿易在結構優化方面也取得積極進展,多元共進的外貿市場新格局進一步鞏固。2024年,機械工業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出口額、貿易順差均再創歷史新高。據海關統計數據匯總,2024年,機械工業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連續第四年超過1萬億美元,達1.1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7.5%,占全國貨物貿易的19%;實現貿易順差5696.9億美元,同比增長16.6%,占全國貨物貿易順差的57.4%。
科技創新提升產業基礎
數轉智改激發機械工業新動能。2024年,80多家機械企業入選我國首批卓越級智能工廠項目名單;6座機械企業智能工廠入選全球“燈塔工廠”,機械工業累計入選全球“燈塔工廠”數量達24座,占我國入選全球“燈塔工廠”總量的30%;規上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超過80%,示范工廠研制周期平均縮短近30%。
羅俊杰表示,2024年,機械工業堅持科技創新,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行業高質量發展和轉型升級亮點紛呈。
創新能力穩步提升。2024年新批準建設行業創新平臺33家,累計掛牌運行和批準建設的行業創新平臺已達290家,完成400余項技術裝備鑒定,行業科技獎授獎項目達430項。
“汽車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持續提升。”陳士華說。2024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1797萬輛,同比增長23.1%。中國品牌乘用車的崛起,得益于技術創新、產品升級以及對本土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車企加大在新能源和智能網聯領域的投入,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競爭力的產品,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
智能制造裝備快速發展。202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14.2%,達55.6萬套,再創新高。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秘書長、機器人分會執行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曉剛告訴記者,我國機器人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產業化能力以及應用水平不斷提升。隨著新興技術的快速演進,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技術與機器人技術的深入融合、協同創新,將成為機器人技術創新的重要途徑和必然趨勢。
重大技術裝備取得新突破。我國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取得開創性進展,先后完成樣機總裝下線、點火、滿負荷試驗,突破了90余項關鍵技術,是我國自主研制的功率最大、技術等級最高的燃氣輪機;16米以上超大直徑盾構機“山河號”“江海號”接連下線應用,標志著我國在16米級超大直徑盾構機研制和應用領域實現新跨越。
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
2024年10月12日,由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研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單機容量最大、葉輪直徑最長的26兆瓦級海上風力發電機組成功下線,機組的發電機、葉片、軸承、電控系統等關鍵部套技術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代表了我國風電裝備全產業鏈技術快速進步的最新成果。
“2024年,機械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羅俊杰表示,綠色低碳是裝備制造業發展和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內在要求。
清潔能源裝備的快速發展,助推我國加快建設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新型能源體系。在2024年發電機組產量中,風電機組產量占比超過一半;2024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3.7億千瓦,同比增長23%,占電力新增裝機的86%,其中風電新增0.8億千瓦,太陽能發電新增2.8億千瓦。
傳統產業綠色轉型步伐加快,先進綠色智能產品持續研制應用。農業機械中,新能源拖拉機、智能化拖拉機、高自動化聯合收割機等產品應用步伐顯著加快,無人駕駛農機、無人植保機、無人插秧機、無人聯合收割機等智能裝備不斷涌現。工程機械中,裝載機、攪拌車、礦用卡車、高空作業平臺等產品電動化替代趨勢強勁,如電動裝載機2024年銷量增長2.1倍、滲透率達10.4%,部分地區滲透率超六成。
“2024年,工程機械行業有序推進綠色制造、綠色產品、綠色施工。”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會長蘇子孟表示,工程機械行業研制的多種純電動、混合動力、氫能等新能源工程機械不僅在國內工程施工領域受到好評,而且正在走向國際,新能源工程機械的吸引力和經濟性還在快速提升。
羅俊杰認為,未來機械工業發展仍然是機遇與挑戰并存,但機遇大于挑戰,有利條件強于不利條件。綜合判斷,預計2025年機械工業將繼續保持平穩發展態勢,持續發揮國民經濟重要引擎的作用,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預計在5.5%左右,對外貿易保持基本穩定。(劉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