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疫情、科技、新需求都在加速酒店機器人的進化。
當下,很多中高端酒店都添置了機器人,但它的處境極為尷尬,有的酒店利
疫情、科技、新需求都在加速酒店機器人的“進化”。
當下,很多中高端酒店都添置了機器人,但它的“處境”極為尷尬,有的酒店利用率偏低遭閑置,而在供應端,各品牌一路狂奔不斷獲得融資。
從炫酷、吸引眼球、價格高,到理性看待其體驗,再到科技的加速迭代,酒店機器人的發展進程似乎是過山車般的存在,對酒店“提升”或是“累贅”的聲浪不斷。
隨著科技的演進、人性化服務的沖突思考,酒店機器人正在經歷黎明前尋找光點的時刻。那么,酒店機器人究竟是鐵皮包裹的“簡單智能”,還是大有未來的“真賦能”?
酒店機器人加快的融資腳步
酒店機器人廠商獲得融資的消息不斷,尤其是今年可謂是“批量”作業。
3月1日,商用配送服務機器人公司優地科技宣布,獲得首旅如家酒店集團新一輪戰略投資。就在2年前,這家公司就曾獲得華住集團、首旅如家酒店集團的戰略持股。完成融資后,優地科技將加大在酒店配送服務機器人“優小妹”產品上的商業化落地,搭建“硬件+軟件+服務+生態”體系。
隨后,“穿山甲機器人”獲得數千萬A+輪融資,該輪融資將主要用于研發和擴大生產基地。
同在3月,已完成12億元C輪融資的高仙機器人宣布與漢庭酒店已達成戰略合作,首批高仙Vacuum 40消殺款商用吸塵機器人將落地漢庭50家門店,未來將在3000多家門店全面鋪開。
后來者加緊融資,領跑者們已跨入新的賽點。不久前,北京云跡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上市輔導備案,此番若成功在科創板IPO,也將成為繼石頭科技、九號公司等之后在科創板上市的又一家服務機器人公司。
有不完全統計,2021年服務機器人賽道相關融資事件為113起,融資金額超440億元。僅在2022年1月,機器人行業至少發生18起融資事件?梢钥闯,酒店機器人正在走上新的應用和資本風口。
資本熱捧,政策亦利好行業,“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推動制造業優化升級,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工程,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包括機器人在內的高端制造產業創新發展。在供、需、國家政策的三方助推下,未來服務機器人市場將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俗話說,錢花哪哪好。行業在政策、資本加持下,近兩年,商用服務機器人的功能、使用場景也在不斷增加。
從地上“跑”,到十八般武藝
酒店機器人多見于靠輪子驅動,功能多以配送、迎賓、帶路為主,就在不久前閉幕的北京冬奧會上,服務機器人在應用場景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可能。
冬奧會期間,名為“豹大白”的機器人走紅網絡。“豹大白”可以沖咖啡、泡茶、做飯、送餐、消毒、導航、翻譯,不同功能的服務機器人穿梭在冬奧會現場,涵蓋了運動員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此之外,其自然的仿生機械臂,珍珠白線型的外觀,以及六軸雙臂設計,科技和美學相互交融,吸引諸多外國運動員及媒體前來拍照“打卡”。
去年,景吾智能發布了面向酒店衛生間場景的清潔機器人。他不僅具有多功能、多感知等特點,還可針對不同清潔目標更換機械臂的夾具,如刮刀、清潔球、抹布等清潔產品。
隨著防疫升級,機器人的“零接觸服務”突顯。像阿馬爾機器人“派派”,不僅可以送外賣、洗漱六小件等。內置UVC深紫外消毒燈珠會在客人取物后對倉體自主消毒,降低發生二次傳播和交叉感染的可能。
一邊存質疑,一邊遭點贊
幾年前,酒店機器人出場就“出圈”,當時就有人認為,“Hotel”要升級為“Botel”。幾年過去,酒店機器人從“前方高能”到頻遭質疑。
就“差評”來看,酒店機器人一度出現過辦理入住緩慢、機器人突然斷電、聽不懂客人指令、半夜叫醒客人……酒店里常常出現的荒謬景象是,員工邊維修機器人邊讓機器人開展服務。人們帶著好奇心前來,卻大失所望離開。甚至,有行業人聲稱,現在酒店已經過了靠機器人這一“噱頭”來吸客的階段。
一開始良好的品牌效應和傳播效果帶來的想象空間與客人的實際體驗感難免有落差,日常場景運用的機器人在語音交互、指令分析、避障導航等方面還有很多硬件和軟件層面都尚未解決的問題,大多數酒店機器人無法像人類員工一樣對突發情況做出靈活的應對,因此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反而增加了工程人員的負擔。
有酒店從業者認為,當前疫情波動下,酒店出租率的下滑,早期購置的多臺機器人嘗嘗處于閑置狀態,也是一種浪費。
此外,目前酒店已投入使用的機器人大多還處于執行簡單重復命令的狀態,無法做到真正的人工智能。
戲謔的是,事物的發展總是有兩面。行業對機器人也有相反的看法。
有人做過測算,如果一個一百間房的酒店,一天中三分之一的客人需要配送服務,如果讓人工可能花費一兩個小時,機器人能夠極大的解放這一部分簡單工作的效能,是酒店降本增效的重要選項。
武漢一家酒店負責人認為,機器雖不具備人性化,那么酒店里一些需要重復且簡單的工作可以交給機器人來完成,讓員工繼續發揮人性化的服務。智能化與人性化并非完全沖突。
他表示,酒店機器人在剛開始確實價格較高,且指令單一,加上廠商的研發水平參差不齊,一些產品問題也會在原本不大的酒店老板圈內傳開,也影響了酒店機器人前期的“口碑”,但事物的發展都會經歷陣痛期,服務機器人想要輾轉騰挪,發揮多用途,上游供應商也都在不斷攻克。
有人吐槽有人點贊,當前酒店機器人也有其苦惱的尷尬。
一家科技企業負責人告訴《酒管財經》,酒店機器人想要功能更多,就需要和電梯、PMS、客戶系統等做對接,對接不全面的話,體驗感會差一些,對接全面的話,成本會高。
另外,一些小的電梯廠商,沒有與機器人預留協議接口,這樣以來機器人沒法控制電梯,實現更多功能。但電梯行業與智能機器的交融也在進一步規范。
早前,元一資本相關人員曾向媒體介紹,服務機器人不只要滿足眼前需求,還要注重智能技術升級和服務體驗優化。因為在復雜且垂直的應用場景中,服務機器人往往通過三個層面發揮作用:
要解決實際場景的數據問題
只有解決數據不統一、數據缺失等問題,形成數據閉環,才能用過去的數據積累對未來做出正確的預判。
解決使用場景的效率問題
人機協作的未來,服務機器人不僅僅要替代人,更要超出人的效率,只有確定性的好處才能達到客戶預期。
解決實體場景智能中控問題
基于不同場景和不同需求,未來會誕生許多智能設備和服務機器人,每一個都獨立存在必然會互相干擾,這時需要一個“管家”的角色。
總結
當世界第一臺機器人誕生時,智能化就伴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向前飛躍,酒店領域的智能化中,機器人也只是剛剛“開荒”。
有人說酒店機器人只是曇花一現,作為行業來說,數字化、數智化正在大步踏來,不可回避,且真正應該思考的是,人與機器如何更好的“相處”,讓對客服務透露出人情味般的高效。
科技的魅力就在于不斷刷新人的認知,正如北京冬奧會期間的服務機器人一樣,它可能是另外一種形態出現,展現更多服務姿態。
當下,很多中高端酒店都添置了機器人,但它的“處境”極為尷尬,有的酒店利用率偏低遭閑置,而在供應端,各品牌一路狂奔不斷獲得融資。
從炫酷、吸引眼球、價格高,到理性看待其體驗,再到科技的加速迭代,酒店機器人的發展進程似乎是過山車般的存在,對酒店“提升”或是“累贅”的聲浪不斷。
隨著科技的演進、人性化服務的沖突思考,酒店機器人正在經歷黎明前尋找光點的時刻。那么,酒店機器人究竟是鐵皮包裹的“簡單智能”,還是大有未來的“真賦能”?
酒店機器人加快的融資腳步
酒店機器人廠商獲得融資的消息不斷,尤其是今年可謂是“批量”作業。
3月1日,商用配送服務機器人公司優地科技宣布,獲得首旅如家酒店集團新一輪戰略投資。就在2年前,這家公司就曾獲得華住集團、首旅如家酒店集團的戰略持股。完成融資后,優地科技將加大在酒店配送服務機器人“優小妹”產品上的商業化落地,搭建“硬件+軟件+服務+生態”體系。
隨后,“穿山甲機器人”獲得數千萬A+輪融資,該輪融資將主要用于研發和擴大生產基地。
同在3月,已完成12億元C輪融資的高仙機器人宣布與漢庭酒店已達成戰略合作,首批高仙Vacuum 40消殺款商用吸塵機器人將落地漢庭50家門店,未來將在3000多家門店全面鋪開。
后來者加緊融資,領跑者們已跨入新的賽點。不久前,北京云跡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上市輔導備案,此番若成功在科創板IPO,也將成為繼石頭科技、九號公司等之后在科創板上市的又一家服務機器人公司。
有不完全統計,2021年服務機器人賽道相關融資事件為113起,融資金額超440億元。僅在2022年1月,機器人行業至少發生18起融資事件?梢钥闯,酒店機器人正在走上新的應用和資本風口。
資本熱捧,政策亦利好行業,“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推動制造業優化升級,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工程,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包括機器人在內的高端制造產業創新發展。在供、需、國家政策的三方助推下,未來服務機器人市場將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俗話說,錢花哪哪好。行業在政策、資本加持下,近兩年,商用服務機器人的功能、使用場景也在不斷增加。
從地上“跑”,到十八般武藝
酒店機器人多見于靠輪子驅動,功能多以配送、迎賓、帶路為主,就在不久前閉幕的北京冬奧會上,服務機器人在應用場景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可能。
冬奧會期間,名為“豹大白”的機器人走紅網絡。“豹大白”可以沖咖啡、泡茶、做飯、送餐、消毒、導航、翻譯,不同功能的服務機器人穿梭在冬奧會現場,涵蓋了運動員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此之外,其自然的仿生機械臂,珍珠白線型的外觀,以及六軸雙臂設計,科技和美學相互交融,吸引諸多外國運動員及媒體前來拍照“打卡”。
去年,景吾智能發布了面向酒店衛生間場景的清潔機器人。他不僅具有多功能、多感知等特點,還可針對不同清潔目標更換機械臂的夾具,如刮刀、清潔球、抹布等清潔產品。
隨著防疫升級,機器人的“零接觸服務”突顯。像阿馬爾機器人“派派”,不僅可以送外賣、洗漱六小件等。內置UVC深紫外消毒燈珠會在客人取物后對倉體自主消毒,降低發生二次傳播和交叉感染的可能。
一邊存質疑,一邊遭點贊
幾年前,酒店機器人出場就“出圈”,當時就有人認為,“Hotel”要升級為“Botel”。幾年過去,酒店機器人從“前方高能”到頻遭質疑。
就“差評”來看,酒店機器人一度出現過辦理入住緩慢、機器人突然斷電、聽不懂客人指令、半夜叫醒客人……酒店里常常出現的荒謬景象是,員工邊維修機器人邊讓機器人開展服務。人們帶著好奇心前來,卻大失所望離開。甚至,有行業人聲稱,現在酒店已經過了靠機器人這一“噱頭”來吸客的階段。
一開始良好的品牌效應和傳播效果帶來的想象空間與客人的實際體驗感難免有落差,日常場景運用的機器人在語音交互、指令分析、避障導航等方面還有很多硬件和軟件層面都尚未解決的問題,大多數酒店機器人無法像人類員工一樣對突發情況做出靈活的應對,因此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反而增加了工程人員的負擔。
有酒店從業者認為,當前疫情波動下,酒店出租率的下滑,早期購置的多臺機器人嘗嘗處于閑置狀態,也是一種浪費。
此外,目前酒店已投入使用的機器人大多還處于執行簡單重復命令的狀態,無法做到真正的人工智能。
戲謔的是,事物的發展總是有兩面。行業對機器人也有相反的看法。
有人做過測算,如果一個一百間房的酒店,一天中三分之一的客人需要配送服務,如果讓人工可能花費一兩個小時,機器人能夠極大的解放這一部分簡單工作的效能,是酒店降本增效的重要選項。
武漢一家酒店負責人認為,機器雖不具備人性化,那么酒店里一些需要重復且簡單的工作可以交給機器人來完成,讓員工繼續發揮人性化的服務。智能化與人性化并非完全沖突。
他表示,酒店機器人在剛開始確實價格較高,且指令單一,加上廠商的研發水平參差不齊,一些產品問題也會在原本不大的酒店老板圈內傳開,也影響了酒店機器人前期的“口碑”,但事物的發展都會經歷陣痛期,服務機器人想要輾轉騰挪,發揮多用途,上游供應商也都在不斷攻克。
有人吐槽有人點贊,當前酒店機器人也有其苦惱的尷尬。
一家科技企業負責人告訴《酒管財經》,酒店機器人想要功能更多,就需要和電梯、PMS、客戶系統等做對接,對接不全面的話,體驗感會差一些,對接全面的話,成本會高。
另外,一些小的電梯廠商,沒有與機器人預留協議接口,這樣以來機器人沒法控制電梯,實現更多功能。但電梯行業與智能機器的交融也在進一步規范。
早前,元一資本相關人員曾向媒體介紹,服務機器人不只要滿足眼前需求,還要注重智能技術升級和服務體驗優化。因為在復雜且垂直的應用場景中,服務機器人往往通過三個層面發揮作用:
要解決實際場景的數據問題
只有解決數據不統一、數據缺失等問題,形成數據閉環,才能用過去的數據積累對未來做出正確的預判。
解決使用場景的效率問題
人機協作的未來,服務機器人不僅僅要替代人,更要超出人的效率,只有確定性的好處才能達到客戶預期。
解決實體場景智能中控問題
基于不同場景和不同需求,未來會誕生許多智能設備和服務機器人,每一個都獨立存在必然會互相干擾,這時需要一個“管家”的角色。
總結
當世界第一臺機器人誕生時,智能化就伴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向前飛躍,酒店領域的智能化中,機器人也只是剛剛“開荒”。
有人說酒店機器人只是曇花一現,作為行業來說,數字化、數智化正在大步踏來,不可回避,且真正應該思考的是,人與機器如何更好的“相處”,讓對客服務透露出人情味般的高效。
科技的魅力就在于不斷刷新人的認知,正如北京冬奧會期間的服務機器人一樣,它可能是另外一種形態出現,展現更多服務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