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民眾在哥斯達黎加首都圣何塞新唐人街開幕慶祝儀式上起舞。(新華社發)
6月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在拉美三國的訪問。一路走來,鎂光燈閃個不停。有人說中國盯著拉美的能源,有人說中國盯著美國的“后院”,不過,更多人看到了中國外交的新面貌:自信、務實、全方位。
焦點一:能源
媒體普遍注意到,習近平對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訪問是首位中國國家主席對這個島國的訪問。法新社援引交通部長賈邁勒·穆罕默德的話指出:“對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而言,這是非常特別和歷史性的時刻。”事實上,這也是中拉關系的“歷史性時刻”。
習近平任內的第二次出訪選擇了特多、哥斯達黎加和墨西哥三個拉丁美洲國家。有媒體指出,拉美地區能源、礦產、漁業資源豐富,該地區有5.5億人口,33個國家和地區,對于中國來說是巨大的能源、礦業、工業原料的來源地。
BBC報道稱,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擁有豐富的油氣儲量,還有世界最大的天然瀝青湖。美聯社報道稱,習近平正在加勒比地區為自己國家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進行采購。埃菲社的報道也認為,習近平訪問特多,意在密切與這個重要天然氣供應國和其他已建交的英語加勒比國家的關系。《華爾街日報》網站文章指出,過去十年中,中國加強了同巴西和委內瑞拉等該地區主要農礦產品出口國的關系。分析家說,習近平對特多的訪問顯示了北京經濟外交的新方向,以及朝過去認為較不重要的地區的轉向。
焦點二:“后院”
美國和中國領導人先后訪問拉美,許多媒體都注意到了這一點。前不久,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了墨西哥和哥斯達黎加。之后,副總統拜登又訪問了哥倫比亞、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以及巴西。事實上,習近平抵達特多的當天,拜登剛剛結束拉美之行。中美兩國同時聚焦拉美讓媒體擁有了百般思量的余地。
墨西哥《每日報》文章指出,特多、哥斯達黎加和墨西哥,這三國構成了美國“后院”的第一道“圍墻”。法國《費加羅報》網站文章指出,習近平此行表明:無論大國還是小國,中國都想與之擴大貿易往來,并提高自己的影響力。《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則直接指出,美國在該地區的援助和投資逐漸減少之際,對特多的訪問將幫助中國在加勒比地區建立一個戰略立足點。
不過,《華爾街日報》在報道中援引美洲理事會和美洲協會副主席埃里克·法恩斯沃斯的話說,中國領導人訪問拉美和加勒比主要是商業舉動,中國在該地區活躍時間僅約10年,中方并不是要在這里投射實力,而是要尋找促進經濟增長所需的大宗商品來源。
拉美各國也把中國領導人的到來看作是重要的機遇。法新社和埃菲社都報道了習近平在西班牙港與加勒比多國領導人的會談,也都引用多米尼克總理斯凱里特的話指出,中國對加勒比地區興趣增加是“非常有建設性的”。巴哈馬總理克里斯蒂也對媒體說,中國是該地區的一個積極伙伴。
近年來,拉美正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中拉之間的關系也日益緊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指出,根據最新統計數據,2010年中國和拉美的雙邊貿易額接近2000億美元,在過去的10年里,拉美是中國“最具活力的貿易伙伴”。
焦點三:創新
中國領導人訪問拉美的路線引發世界熱議中國外交新特點。
有分析指出,首次出訪,習近平主席選擇了“非洲國家”,二次出訪則選擇了“拉美國家”。如果說習近平主席首次出訪是中國對“老朋友”的拜訪,而二次出訪,中國更希望了解以及結識更多拉美朋友。
有專家指出,該路線表明,中國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進行了平衡,是中國新領導班子的全新外交模式,意味著中國更加務實地與拉美國家展開合作。
《環球郵報》指出,中國的兩位領導人已先后展開其訪問行程,中國的“全方位外交”亦由此初見成效。香港中評社文章用“積極自信、務實進取、全球布局”來形容中國外交新風貌,并指出中國更加注重全方位外交:地緣上更注重全球平衡,具體層次上也不僅包括敏感的全球與地區政治、安全議題,也包括多領域交流與合作。
7日,中美領導人的“莊園外交”將拉開序幕,世界的目光還將如影隨形。(記者 張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