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1~6月,江蘇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7萬億元,增長9.6%,高于全國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3%。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19.4%,高新技術產業增長16.3%。外貿出口實現2.1%的正增長,新興產業外貿出口額占全省出口比重達43.3%。全省以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為主線,以質量效益型發展為中心,以提升經濟運行質態為主體的各項新型考核指標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這是中國工業報記者近日從江蘇省政府舉辦的“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和下半年經濟工作重點”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
優勢產業擔綱主角
今年以來,江蘇省把調結構、促轉型、穩外貿、擴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動力,經濟增長穩中趨緩。新興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增幅顯著上升,蘇南、蘇北、蘇中三大區域和多數企業的創新能力空前增強。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強勁,顯現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空前。上半年江蘇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銷售收入達2.69萬億元,同比增長19.4%,高于全省規模以上工業8.3個百分點。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軟件產業增長41.4%,新能源汽車、物聯網產業增長30%,生物技術和醫藥產業增長22%。在全省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空前加大的前提下,全省40個工業大類有33個保持穩定增長。1~6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利潤、利稅分別增長17%和16.3%,同比分別提高20.8和14.1個百分點,呈現利潤增幅高于利稅、利稅增幅高于主營業收入的良性發展態勢。
高新技術產業快速平穩發展,對轉型升級的貢獻份額進一步加大。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有省以上科技部門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6245家,其中上半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99家,增幅達20.3%;新增創新型企業1583家,民營科技型企業累計超過5萬家。1~6月,全省專*申請量22.2萬件,專*授權量11.4萬件,企業發明專*申請量、授權量保持全國第一。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開發市級以上新產品14000多個,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3%,高新技術企業產銷額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38.1%,高于全省規模以上工業5個百分點。
引領創新型經濟集約化發展
上半年,江蘇省在發展導向上突出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新要求,經濟發展的著力點轉移到質量效益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淘汰落后產能、資源節約與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來。
轉型發展,經濟運行質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江蘇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兩步走的目標定位:第一步,經過10年左右努力,實現生態省建設目標,把江蘇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第二步,在此基礎上把江蘇建成經濟發達與生態宜居相協調融合的美好家園。
為此,今年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明確的90家淘汰落后產能掛牌企業,上半年已有83家關停落后生產線,64家拆除落后產能設備。江蘇省頒發的《企業環保信用評價標準及評價辦法》,對首批921家環境國控重點企業,按照“綠、藍、黃、紅、黑”五個等級進行測評與監控。截至今年6月底的網上數據顯示,144家企業被評為“綠色”,11家企業被評為“黑色”。對“黑色”企業通過財政、金融、稅務等環節,對其生產、經營、技改等項目加以制裁。
聯通布局,區域協調發展強勢推進。今年以來,江蘇省委省政府加大了對蘇南、蘇中、蘇北三個地區分類指導力度,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上半年,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獲國務院正式批準,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五市全面部署,高起點、高標準推進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對蘇中新一輪發展,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推動南通、泰州、揚州蘇中三市加快融入蘇南與長三角核心區“兩步走”目標。對蘇北出臺《支持蘇北地區全面小康建設的意見》,江蘇省委省政府對徐州、鹽城、淮安、宿遷、連云港五市實施一地一策的推進舉措。今年1~6月,蘇南、蘇中、蘇北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分別增長10.2%、11.9%和12.2%。相對于蘇南、蘇中,長期以來處于落后劣勢區域的蘇北,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個百分點,對江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發揮了支撐作用。
在江蘇省政府最近召開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省長李學勇強調要求,面對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全省上下要立足于抓早、抓緊、抓實,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在“穩”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調”的力度,加快“轉”的步伐,加速“質”的提升。江蘇省經信委主任徐一平要求,各地區在部署下半年工作時既要看到積極因素和可喜亮點,更要高度關注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因素。要在主動作為中化解難題,對經濟發展中的復雜性、嚴峻性有充分的估計,因地制宜推出一系列硬招、實招,進一步加強和優化對企業的服務與支持力度,深入推進工業強省戰略,引導產業高端化發展,推動兩化深度融合,加快向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數字制造邁進。
優勢產業擔綱主角
今年以來,江蘇省把調結構、促轉型、穩外貿、擴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動力,經濟增長穩中趨緩。新興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增幅顯著上升,蘇南、蘇北、蘇中三大區域和多數企業的創新能力空前增強。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強勁,顯現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空前。上半年江蘇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銷售收入達2.69萬億元,同比增長19.4%,高于全省規模以上工業8.3個百分點。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軟件產業增長41.4%,新能源汽車、物聯網產業增長30%,生物技術和醫藥產業增長22%。在全省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空前加大的前提下,全省40個工業大類有33個保持穩定增長。1~6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利潤、利稅分別增長17%和16.3%,同比分別提高20.8和14.1個百分點,呈現利潤增幅高于利稅、利稅增幅高于主營業收入的良性發展態勢。
高新技術產業快速平穩發展,對轉型升級的貢獻份額進一步加大。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有省以上科技部門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6245家,其中上半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99家,增幅達20.3%;新增創新型企業1583家,民營科技型企業累計超過5萬家。1~6月,全省專*申請量22.2萬件,專*授權量11.4萬件,企業發明專*申請量、授權量保持全國第一。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開發市級以上新產品14000多個,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3%,高新技術企業產銷額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38.1%,高于全省規模以上工業5個百分點。
引領創新型經濟集約化發展
上半年,江蘇省在發展導向上突出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新要求,經濟發展的著力點轉移到質量效益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淘汰落后產能、資源節約與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來。
轉型發展,經濟運行質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江蘇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兩步走的目標定位:第一步,經過10年左右努力,實現生態省建設目標,把江蘇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第二步,在此基礎上把江蘇建成經濟發達與生態宜居相協調融合的美好家園。
為此,今年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明確的90家淘汰落后產能掛牌企業,上半年已有83家關停落后生產線,64家拆除落后產能設備。江蘇省頒發的《企業環保信用評價標準及評價辦法》,對首批921家環境國控重點企業,按照“綠、藍、黃、紅、黑”五個等級進行測評與監控。截至今年6月底的網上數據顯示,144家企業被評為“綠色”,11家企業被評為“黑色”。對“黑色”企業通過財政、金融、稅務等環節,對其生產、經營、技改等項目加以制裁。
聯通布局,區域協調發展強勢推進。今年以來,江蘇省委省政府加大了對蘇南、蘇中、蘇北三個地區分類指導力度,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上半年,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獲國務院正式批準,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五市全面部署,高起點、高標準推進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對蘇中新一輪發展,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推動南通、泰州、揚州蘇中三市加快融入蘇南與長三角核心區“兩步走”目標。對蘇北出臺《支持蘇北地區全面小康建設的意見》,江蘇省委省政府對徐州、鹽城、淮安、宿遷、連云港五市實施一地一策的推進舉措。今年1~6月,蘇南、蘇中、蘇北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分別增長10.2%、11.9%和12.2%。相對于蘇南、蘇中,長期以來處于落后劣勢區域的蘇北,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個百分點,對江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發揮了支撐作用。
在江蘇省政府最近召開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省長李學勇強調要求,面對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全省上下要立足于抓早、抓緊、抓實,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在“穩”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調”的力度,加快“轉”的步伐,加速“質”的提升。江蘇省經信委主任徐一平要求,各地區在部署下半年工作時既要看到積極因素和可喜亮點,更要高度關注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因素。要在主動作為中化解難題,對經濟發展中的復雜性、嚴峻性有充分的估計,因地制宜推出一系列硬招、實招,進一步加強和優化對企業的服務與支持力度,深入推進工業強省戰略,引導產業高端化發展,推動兩化深度融合,加快向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數字制造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