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把脈可再生能源 提五大建議
明確可再生能源優先發展戰略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和權威性
8月26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所做的可再生能源法執法檢查報告,幾乎觸及到了近五年來可再生能源發展所出現的各種問題,包括地方規劃與國家規劃的脫節問題,棄風棄水的問題,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機制有待完善的問題等。
諸多問題其實歷年來業界都有所提及,但當全部匯聚在一起時,仍難免觸目驚心。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的大勢不容逆轉,這些問題怎么解決?陳昌智在報告中提出了包括“進一步明確可再生能源優先發展戰略,切實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和權威性”等五條建議在內的一攬子解決方案。
主題詞 規劃
問題一 地方規劃和國家規劃、電網規劃與可再生能源規劃脫節
陳昌智在闡述可再生能源法實施的諸多問題時,擺在第一位的是規劃問題。報告認為,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地方和國家規劃銜接不夠。各地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中長期目標未嚴格依照全國總量目標確定,地方規劃發展目標遠超國家總體目標,發展布局和速度也與國家規劃不一致。
二是電網規劃與可再生能源規劃脫節。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分布與化石能源分布重合度較高,與用電負荷區域分布不平衡。內蒙古、甘肅等地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就地消納困難,需要遠距離、大容量輸送通道與之相配套。盡管國家可再生能源“十二五”發展規劃早已頒布,但國家電網規劃至今沒有出臺,電網建設普遍滯后于可再生能源發展,大量可再生能源電力輸出受阻。
建議 明確規劃權限加強規劃管理
如何能夠解決規劃脫節問題?報告開出的藥方是切實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并提出了兩條具體建議。
一是強化規劃科學指導和統籌作用。嚴格按照法律要求,明確規劃權限,加強規劃管理和滾動修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要加強對可再生能源及相關規劃的統籌,盡快出臺全國電網發展規劃,加強配套電網和跨省區輸出通道建設,提高消納、輸送能力,保證可再生能源開發、輸送、利用多個環節的健康、協調發展。在規劃編制中更加注重資源勘查和產業普查工作,科學評估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避免造成新的破壞。
二是強化規劃權威性和宏觀調控作用。建立和完善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中長期總量目標制度和考核制度,切實增強國家規劃實施的權威性和約束力。加快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統籌國家和地方可再生能源規劃,確保各級規劃的協調一致,發展目標、發展任務和保障措施相互配套。
主題詞 消納
問題二 在可再生能源法中,可再生能源發電
在可再生能源法中,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出臺后,曾一度引起行業的高度關注,認為將有力解決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問題,但事實上,這些年,有關風電、光伏發電甚至水電出現限電的問題一直存在,這一點也在此次報告中得到了反映。
報告認為,近年來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尚未得到有效落實。目前,風電、光伏發電、水電都出現送出和消納的問題,棄風問題最為嚴重,2012年達到208億千瓦時,占實際發電量的17%左右。在風力資源豐富的“三北”地區限電尤其嚴重,年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大幅下降,吉林省從2010年的1941小時下降到2012年的1420小時,一些地方風電限電比例超過40%,給企業經營造成困難。
建議 盡快制定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的具體辦法
如何解決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問題,報告提出了三大建議,首先要凝聚社會共識,堅持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方向不動搖,進一步確立可再生能源優先發展戰略,明確可再生能源在我國能源中長期發展中的總量目標,并落實到能源發展的規劃、政策和管理等各個方面。
其次應該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強化法律的保障作用。報告認為應盡快制定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的具體辦法,制定水電適用辦法。研究和制定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強制性國家標準,健全行業準入標準,加強對產品的檢測認證。要針對可再生能源發展實際,逐步形成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法律制度。
第三是要堅持創新驅動,全面提高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水平。報告認為,一是創新體制機制。深入推進電力體制改革,推行節能發電調度,建立適應大規?稍偕茉措娏Σ⒕W運行的新型電力運行機制及促進區域微電網應用的協調機制,保障對可再生能源優先調度,切實落實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建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電力并網技術支撐體系和管理機制,實現分布式發電直供及無歧視、無障礙接入電網,鼓勵可再生能源的分散開發和就地消納。加強對可再生能源電力項目接入電網和并網運行的監督和管理。二是完善市場機制。充分考慮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因素,建立健全反映資源稀缺及環境外部成本的能源產品價格和稅收機制,充分體現可再生能源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快國內碳交易市場的培育和建設,進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市場環境。三是重視科技創新。加快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密切相關的智能電網、儲能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
主題詞 電價
問題三 可再生能源電價及補貼機制有待完善
陳昌智在報告中著重闡述了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等政策方面的三大問題。
一是部分領域上網電價政策有待完善。目前,光伏發電采用全國統一標桿上網電價。有地方反映,各地光照條件不同,投資回報差別較大,“一刀切”的價格政策不利于光伏發電大規模應用。同時,有的企業反映,光伏電站上網電價年限不明確,分布式光伏發電自發自用部分電價補貼政策沒有確定,海上風電上網電價也未出臺,企業難以核算投資回報。小水電上網電價長期偏低,影響了其健康發展。
二是電價附加和補貼機制有待健全。按照現有的電價附加標準和征收率,所籌集的資金已不能滿足補助需要。同時,有企業反映,補貼審批環節多,程序復雜,到位周期長,長期拖欠嚴重影響投資效益。有地方反映,現有補貼側重于發電環節,對輸電、輔助服務補貼不到位,影響了電網企業建設的積極性。有部門反映,可再生能源基金的使用缺乏統籌協調,資金安排與規劃缺乏有效銜接。
三是稅收優惠政策執行力度有待加強。盡管國家明確對中央財政補貼不征收增值稅,但有的地方仍將電價附加資金列為電網企業收入,征收增值稅。國家制定了小水電征收6%增值稅的政策,但有的地方實際征收稅率高達16.8%。增值稅改革后,允許抵扣固定資產進項稅額,導致地方政府長期內無法從風電、光伏發電項目中獲得稅收收入,資源優勢難以轉變為地方發展優勢,影響了地方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積極性。
建議 健全價格政策建立電價附加征收標準調整機制
報告提出的解決方案是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促進可再生能源產業積極健康發展。
一是健全價格政策。根據科技進步和成本變化,考慮可再生能源生態環境效益,及時制定和調整各類可再生能源上網標桿電價。加快制定光伏電站分區域上網標桿電價和分布式光伏發電補貼政策,研究制定海上風電價格政策。
二是進一步完善補貼政策。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建立電價附加征收標準調整機制,及時調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加大征收力度,努力做到應收盡收。積極拓展資金來源,擴大可再生能源基金規模,保證補貼及時足額到位。加強對財政專項資金的統籌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進一步重視對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資金支持。系統研究可再生能源相關稅收政策,綜合考慮地方、電網和發電企業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