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不賺錢,圈地掙大錢”——新一輪產能過剩化解呼喚政府“換手”
新華社記者何欣榮
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并指出這是當前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從“十一五”開始我國就著手治理產能過剩,但越治理越過剩的事實,表明傳統的行政手段并不奏效。
此次《意見》中點出了部分地方政府通過廉價供地等方式,助推重復投資和產能擴張的“病根”,有望給化解工作趟出一條正路。
化解產能過剩需消除行政推手
產能過剩本是市場經濟的常態。適度的產能過剩,能激發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動力。但我國產能過剩的形成,背后卻藏有行政推手。突出表現為部分地方政府因經濟發展沖動,以廉價供地和財政資助等方式干預市場,引發部分行業過度投資。
記者采訪了解到,東部一家大型裝備制造企業,近年來是各地招商引資的座上賓,部分項目享受“零地價”優惠。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說:“有些企業為了優惠而投資,上項目的主要目的是圈地。項目本身不賺錢,圈到的土地卻能掙大錢。”
對此,《意見》明確提出,堅決清理廢除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采取土地、資源、稅收、電價等損害公平競爭的優惠政策,以及地方保護、市場分割的限制措施。
專家認為,根治產能過剩,要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一方面加快要素價格改革,把重要資源配置由政府主導逐步變成市場主導。比如明晰土地產權,理順土地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從根本上杜絕地方政府向特定企業低價甚至零地價供地的行為。
另一方面,以新一屆政府力推的職能轉變為契機,促使政府退出對微觀經濟的干預,轉向環境保護、民生改善和公共服務領域。當然,這樣的轉變需要考核指揮棒的引導。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表示,要加快改革現有的政績考核體系,不再將GDP作為考核官員的主要標準,逐步加大如人均收入、人均綠地面積和空氣與水質量指數等多維度的民生和環保指標權重。“扶大限小”扭曲投資行為
除了部分地方政府的角色錯位,我國的產業政策和金融市場也為產能過度膨脹提供了溫床。
縱觀各地的產業政策,一個頻頻被提及的詞匯是“扶大限小”。亮碩光電科技公司首席執行官李華對此頗有疑惑:“已經大了強了為什么還要扶持?真正需要幫助的應該是中小企業。”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江飛濤指出,繼續實施“扶大限小”政策,會促使小企業為避免成為被政策限制甚至強行淘汰的對象,具有強烈的規模擴張動機,這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企業投資行為,進而加劇產能過剩。江飛濤認為,應該從“扶大限小”轉為對企業研發和創新的普遍支持,讓“小而美”的企業也有發展空間。
我國以大銀行為主導的金融市場體系,也是產能過剩的“隱形誘因”。在現有金融體系下,信貸資源優先流向大企業、大項目,導致“壘大戶、傍大款”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記者在采訪中不止一次聽到,大企業獲得的貸款多到用不完,甚至可以加價轉給中小企業當上“二銀行”。在這種導向下,將規模做大成為企業獲得融資最便捷的途徑。
隨著我國金融改革的推進,各地興辦民營銀行的熱情高漲。其實,我國的銀行數量并不算少,真正的缺陷在于層次不夠豐富。未來股市、債市等直接融資模式和服務中小企業的小微金融機構,才是需要加強的地方。
“消化”優于“消滅”
對于產能嚴重過剩,此次《意見》強調“化解”而不是“抑制”,本身也透露出很多新信號。
記者采訪了解到,許多人視過剩產能為社會包袱,采取有意無意地“歧視”態度。一家鋼鐵企業負責人說:“原來說自己在鋼鐵廠上班很自豪,現在感覺低人一等。”上海一家光伏企業反映,該公司今年一季度在日本市場的銷售額是去年全年的2倍,但銀行仍然不斷收縮信貸,今年上半年就壓降貸款規模7億元。
但也有研究者對產能過剩問題持積極態度。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認為,當前累積的巨大產能,是數十年投資的成果,一定程度上是國家的財富。特別考慮到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重振制造業、向實體經濟回歸,我國更不應該輕易否定已形成的產能優勢。比如我國的鋼鐵產能雖然很大,但人均鋼鐵存量只有美國的1/5,繼續推進城鎮化和工業化,離不開鋼鐵這個硬通貨,化解產能過剩不應走簡單的打砸封路線。
不少企業家向記者表示,在化解過剩產能時,“消化”應優于“消滅”,“引導其做強”應優于“限制其發展”。國務院的《意見》指出,要通過擴大國內有效需求,消化部分過剩產能。比如在鋼鐵領域,要推廣鋼結構應用,提高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資建設領域鋼結構的使用比例。
寶鋼鋼構有限公司總經理郝榮亮指出,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鋼結構建筑面積占總建筑面積的40%以上。而在中國,這一比例不到5%。提高鋼結構使用比例,既有利于過剩產能化解,又能帶動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