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8月29日從重通集團了解到,為了讓產品更加靠近市場,該集團正在江蘇籌建海上風電葉片生產基地,就近分享海上風電“蛋糕”。該基地將于2015年前投產,重通集團也力爭憑此躋身全國風電葉片行業前三強。
“利用海洋風能發電已成為當前全球熱點之一,我國可開發利用的風資源量位居全球第三,而全國超六成的風資源都在海上。”重通集團董事長劉永剛說,盡管前景不錯,但國內海上風電市場尚未形成氣候,“一方面建設成本高,另一方面海上風場上網電價低。”劉永剛說,海上風電的發展還面臨一些障礙,選擇此時進入這個市場,說不定是最好時機。
事實上,本來生產離心壓縮機的重通集團,早在2006年就成功開發并生產出了850千瓦-1.25兆瓦風電葉片,武隆興順風電場上的58臺風機中,就有53臺風機的葉片由重通集團生產。但隨著風電技術的進一步發展,2009年前后,市場需求逐漸轉向了更大功率的風電葉片。
市場的變化曾一度讓重通集團陷入兩難。
“生產850千瓦的風電葉片已經投入了8000萬元的研發費用,若開發2兆瓦的風電葉片需要增加2000萬元的投資,而開發適合海上風電場使用的大功率風電葉片,則需要追加5000萬元左右的投資。”劉永剛說,如若停滯不前,產品很快被市場淘汰,已經投入的8000萬元也打了“水漂”;如果再投,錢從哪里來,產品往何處去,且當時全國風電行業已經出現了產能飽和的現象。
經過仔細調研,重通集團發現,國內幾近飽和的風電葉片市場存在著空間布局不合理和產品結構不合理兩大問題——2009年全國有將近60家風電葉片廠,分別集中在長三角、環渤海以及新疆,東北地區、內蒙古的東部和中部這些風資源豐富的地方并沒有聚集風電企業;全國90%的風電生產資料集中在1.5兆瓦的產品上,代表市場發展方向的2.0兆瓦及以上產品,整機廠和配套企業都少有涉足。
摸清市場后,重通集團立即有了動作——2010年1月,重通集團籌集資金,正式啟動了2.0兆瓦風電葉片研發及產業化項目,這讓該集團走出了迅速搶占國內風電市場的關鍵一步。
另一方面,由于風電葉片尺寸很大,2.0兆瓦的葉片有40多米長,海上5兆瓦葉片長度更是超過了70米,不僅運輸困難,且物流成本在綜合成本中占比很大。于是重通集團大膽決策,到距離市場近的地方建設生產基地,除了節約物流成本,還能及時掌握市場動向,更容易拿到訂單。
近年來,重通集團除重慶以外,分別在吉林大安、內蒙古的錫林浩特、鄂爾多斯(600295)等地建起了生產基地。據悉,正在籌建的海上風電葉片生產基地將落戶江蘇省,也是基于“接近市場”的考慮。
歷經市場的“大浪淘沙”,目前全國運行正常的風電葉片生產企業只剩下10來家,重通集團成為其中產品規格最齊全的生產企業——2012年,重通集團風電葉片實現銷售收入1.6億元,占該集團總銷售收入的20%,預計今年該產品銷售收入將超過3.5億元,到2015年,該集團風電葉片銷售收入將占總銷售收入的50%以上,可望躋身全國風電葉片行業前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