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趨嚴重的大氣污染使得中國不得不加快“去煤化”的腳步,清潔能源天然氣無疑是最佳的替代品。而天然氣供應暫時的缺口與中國能源結構仍將長期以煤為主的現實,導致原本備受爭議的煤制氣再次熱了起來。
雖然煤制氣的確能部分緩解我國當前的“氣荒”,也能推動煤炭清潔利用的步伐,但從現實來看,它未必是推動我國能源轉型的最好選擇。
發展的需求
近幾年來,我國冬季頻繁出現不同程度的供氣緊張。種種跡象顯示,今冬氣荒較往年將更為嚴峻。國家發改委在接連下發的兩次通知中,除了對“三桶油”提出保障要求之外,還給出了另一種解決辦法:煤制氣。
煤制氣,全稱為煤制天然氣,是以煤為原料,采用氣化、凈化和甲烷化技術制取的合成天然氣。
“十一五”期間,國家發改委共批準了包括大唐克什克騰旗項目在內的4個煤制氣示范項目,合計年產能約150億立方米。
由于各地盲目跟風且項目爭議頗多,2010年6月,國家發改委上收煤制氣項目審批權,并嚴令地方政府不得擅自核準或備案煤制氣項目。2011年3月,國家發改委再次明確禁止建設年產20億立方米及以下的煤制氣項目。
但是近年來大幅走低的煤炭價格,使得煤制氣項目有了足夠的盈利空間。而國內民眾對清潔空氣日益強烈的訴求,更是從消費端推高了天然氣的需求。
在霧霾肆虐、天然氣供需矛盾愈加突出的背景下,我國對煤制氣等非常規天然氣開發顯得更加迫切。
環境的隱憂
有專家指出,煤制氣存在多重環境隱患。一方面,煤制氣在冷卻、生產及凈化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水。據測算,每生產1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需要6~10升水。
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發表的一份研究結果顯示,截至2013年9月,中國政府批準了18個大型煤制天然氣廠,其中7個位于內蒙古,9個位于新疆,1個位于山西,1個位于遼寧,基本上都是水資源匱乏區域。這些項目將嚴重加劇這些地區水資源匱乏的問題。
另一方面,煤制氣還存在碳排放過高的隱憂。雖然煤制天然氣燃燒產生的顆粒物低于燃煤,但其整個生命周期的溫室氣體排放明顯高于其他主流化石燃料。
2013年10月,杜克大學研究員在學術期刊《能源政策》雜志上發表的文章指出,煤制氣項目生命周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燃煤高出36%~108%。
除此之外,煤制氣生產過程還伴隨著有毒的硫化氫和汞的排放,如未能進行妥善的凈化處理,將對周邊環境形成潛在的健康威脅。但配備污染物處理設施,無疑又會推高項目成本,增加投資風險。
模糊的未來
以煤制氣,是“富煤”的中國破解“少氣”窘境的一劑良方。
國家《天然氣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2015年國產天然氣供應能力要達到1760億立方米左右。其中,煤制氣約150億~180億立方米,即占國產天然氣的8.5%~10%。
2013年9月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也指出,要制定煤制氣發展規劃,在滿足最嚴格的環保要求和保障水資源供應的前提下,加快煤制氣產業化和規;椒ァ
但是,如何在煤制氣與其他類型能源的發展之間尋求平衡點,做到適度發展,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世界資源研究所認為,中國政府應該仔細權衡煤制氣對防治大氣污染的作用及其帶來的水資源和氣候變化成本。此外,能源、環境和水利部門須通力合作,共同決策,將環境保護的要求體現在能源規劃之中。
此外,有專家表示,應該考慮對煤制氣取水和污水排放采取更嚴格的限量措施,或對水資源風險較高的地區實施更嚴格的環境標準。
但在現階段國家尚未出臺行業相關標準的情況下,還須依靠嚴格的環評制度來把控煤制氣項目對周邊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