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國碳金融展望》有以下重點內容。
一是對碳金融的概念和發展歷程進行了描述。
業界對碳金融有不同的理解,報告對此有個簡明的定義:為滿足低碳發展需求,利用、優化和創建金融工具,進行碳資產配置的活動。這個定義,有助于我們聚焦碳金融的關鍵要素:需求,金融工具和碳資產。
報告對國際國內碳金融市場的發展進行梳理和描述,尤其關注了2012年以來的最新進展,認為我國節能減排正從計劃型調控向市場型調控過渡。報告認為,建立碳排放市場化機制的一個重要作用是發現碳資產價格,給企業提供明確的經營指導,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要實現我國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量下降45%的目標,離不開碳金融的發展和完善。
二是對我國當前碳金融發展的問題進行分析。
報告沒有回避業界的一些擔憂,比如:碳盤查數據的準確性、相關能力建設、需求貧乏、交易品種少、中介市場發育不完全、激勵約束機制不足等等,也沒有回避減排與經濟發展速度之間的難題。但報告樂觀地認為,隨著參與者認知的加深,隨著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很多問題可以在發展中解決。相比而言,更值得擔憂的是經濟社會的某些痼疾在碳金融領域顯現,比如產業經濟與金融體系不能有效融合,真正的減排行動不能在碳市場中獲得激勵,反而一些市場成員憑借“財技”從中獲利。這也是我們為什么在對碳金融定義時就開宗明義:發展碳金融是為了滿足低碳發展需求,需求來自實體經濟,活力綻放于實體經濟。
三是提出了我國碳金融發展的三個緊要命題。
第一個命題是:如何加快促進 “碳資產”的形成,完成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進程。現有的碳資產標的,來源于節能、發展可再生能源或者碳匯、碳捕集等活動形成的配額或抵減,它們都發生于實體經濟,讓它們資產化、金融化,進而交易、獲利,是企業和社會的雙贏。
第二個命題:如何提升碳市場的配置效率,使其提升流動性和有效性。降低各種交易成本,尤其是降低信息獲取的成本,已經成為必須攻克的難題。
第三個命題:如何建設碳金融制度和市場基礎設施。這更需要著眼于長遠,從一開始就重視標準、機構規范、信息系統等長期能力建設,使碳金融市場體系不斷規范化、透明化,吸引更多利益主體的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