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風科技高管離職潮起 “鐵三角”失衡
繼2011年登上新增裝機量全國冠軍寶座后,2012年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2521.5兆瓦的新增裝機量繼續領跑;聯合動力則超越華銳風電,成為中國風電亞軍。
部分接受記者采訪的風電人士稱,金風科技的市場地位與其長期較為穩健的風格有關。
同行亦不吝溢美之詞,維斯塔斯中國區副總裁徐侃告訴記者:“金風科技是中國最好的風電公司。”
但是,來自金風科技內部的評論和各種跡象,則與外部印象大相徑庭。
2001年成立的金風科技,在歷經五年的快速發展期后籌建北京基地,2007年實現了A股上市,2010年金風科技登陸H股,大量引入職業經理人,進行國際化擴張。
從2010年起,金風科技多個重要管理崗位陸續出現人事變動,剛慕名而投的職業經理人陸續去職,一些創業元老也離開了核心管理層。
這些離職人員稱,出走主要源于公司內部治理問題,與行業危機關系不大。目前,他們中的大部分仍在從事與風電有關的工作。
多位受訪者表示,這輪人事更迭后,維持金風科技此前穩健發展的內部氛圍已不復存在。
爭議所指,是金風科技創始人之一、董事長兼CEO武鋼。
職業經理人與公司創始人發生劇烈矛盾,在中國已非新鮮話題,陳曉和黃光裕、張志勇和李寧……金風科技,不過是最新案例。
相關新聞:http://www.ceeia.com/News_View.aspx?classId=32&newsid=49692
2、華銳風電“隕落” 關閉八子公司斷臂求生
飽受業績下滑、頻頻換帥、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的華銳風電依然“霉運”連連。
2013年8月,美國司法部對外宣稱,已經向中國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華銳)提起訴訟,指控其從美國超導公司(超導公司)竊取商業機密,導致后者損失超過8億美元。華銳一旦敗訴將面臨數十億美金的罰款。目前,華銳現金凈流量已經是負值了。
據記者了解,雙方之間在國內發起的知識產權案件至今仍未開庭審理。于是,在中國“沒撈到好處”的超導公司將訴訟搬回了自己的“主場”。
此起訴訟對華銳的國際化戰略沖擊不小。據悉,華銳的10家國際子公司年度凈利潤全部處于虧損狀態,其中8家已經注銷。官司開打后,巴西和歐盟的公司紛紛避開和華銳的合作。新能源分析師任浩寧稱,華銳今年在海外的市場份額會大幅削減,整體擴張步伐會放緩,重點業務區會放在國內市場。
相關新聞:http://www.ceeia.com/News_View.aspx?classId=281&newsid=49691
3、海上風電重啟 一期特許權項目獲“路條”
2013年8月,停滯了三年的海上風電正式重啟,國家一期海上風電特許權四個項目中三個獲得開工“路條”。
上海電氣旗下風能公司總經理金孝龍也向記者證實了上述消息。
這意味著,業績低迷近兩年的金風科技、華銳風電、上海電氣、湘電股份有望迎來“第二春”。這四家A股公司具備海上風機的研發和生產能力。
獲得發改委核準“路條”的三個海上風電項目分別是:大唐新能源濱海30萬千瓦項目、龍源電力大豐20萬千瓦項目、魯能東臺20萬千瓦項目。
2010年9月10日,國家一期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在北京開標,其中包括2個30萬千瓦的近海項目和2個20萬千瓦的潮間帶項目,標志著中國海上風電項目邁出實質性步伐。
相關新聞:http://www.ceeia.com/News_View.aspx?classId=32&newsid=46569
4、最老風機服役期滿是去是留兩尷尬
2013年,新疆達坂城的風車陷入了欲罷不能的境地……
據悉,新疆最早一批風電機組運行已超20年,退役問題正被企業提上日程。
這是1989年,新疆風能有限公司在達坂城建設一期風電場時,一位畫家專門創作的,至今還掛在風電場運行維護室里。
20多年前的這幅畫作中的景象已成現實。2012年,達坂城風區已核準在建風電裝機容量突破百萬千瓦。
當時給畫家做“模特”的首批30多臺風電機組,拉開了中國風力發電的序幕,現在它們已走過20年的理論質保期,已近退役,卻并沒有停止轉動。
它們是中國新能源產業迎來的第一批度過質保期的風機設備。由于牽扯多個部門,手續繁雜,行業內沒有定論,國家也無相關規定,是選擇廢棄、湊合運行,還是以大代小換新風機,成為擺在風電企業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而且讓這些風車停下來,并不是一道簡單的選擇題,在新能源潮流中,解決好這道難題,在給新疆新能源產業帶來更多的社會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將為全國風電行業提供一個新能源換代樣本。
相關新聞:http://www.ceeia.com/News_View.aspx?classId=32&newsid=49690
5、我國首批風電供暖試點企業進入成熟運營期
2013年3月22日,國家能源局發布了《關于做好風電供暖工作的通知》,提出將在北方具備條件的地區推廣應用風電清潔供暖技術,以提高北方風能資源豐富地區消納風電能力。
記者獲悉,早在該政策出臺之前,受棄風問題困擾多年的北方地區風電企業,就已經開始了在供暖方面的嘗試,并成功贏得國家能源局的支持,成為我國第一批開展風電供暖示范企業,積累了大量有益的實踐經驗。內蒙古華電輝騰錫勒風電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
該公司早在2011年7月即已開始風電供暖試點工作,近兩年來,取得了明顯成效。
那么風電供暖具體如何操作?有什么困難?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棄風問題?3月28日,記者就相關問題專訪了內蒙古華電輝騰錫勒風電公司總經理侯昭湖。
相關新聞:http://www.ceeia.com/News_View.aspx?classId=32&newsid=49689
6、白城:全國唯一風電本地消納綜合示范區
2013年4月,一個振奮人心的訊息傳遍瀚海大地:國家能源局下發復函文件,將白城市列為全國的風電本地消納綜合示范區,同意白城市開展風電本地消納試點工作。這是首個從國家層面全面系統支持吉林省地方風電發展的政策文件,為白城市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對白城實施三大戰略、建設六大功能區、實現社會經濟騰飛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白城是吉林省風電開發最早的地區。自1999年第一臺風機并網以來,創造了多個風電發展史上全國第一。華能洮北青山風電場是全國第一個一次性并網5萬千瓦的風電場;通榆同發風電場是全國第一批風電特許權招標的項目;洮南向陽風電場是全國第一個提出并規劃建設的百萬千萬風電基地;洮南“棄風”供暖是全國第一個試點項目……截至2012年末,全市風電裝機達到310萬千瓦,并網規模達到238.5萬千瓦,發電量為28.8億千瓦時,占全市總發電量的34%。
近幾年,白城市風電的快速發展,為地方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但同時由于富余電力過多也帶來了一些矛盾和問題,出現了風電棄風、風電裝備制造業多數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為了有效破解白城風電棄風電力富余問題,白城市政府從2010年就開始研究國家相關政策,借鑒外地相關經驗,結合當地資源優勢,提出了建設白城市清潔能源消納示范區的想法,并在2012年初召開的白城市第五次黨代會上正式確定“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示范區”作為“六大功能區”之一。在去年召開的吉林省“兩會”期間,白城市委、市政府把成立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示范區工作作為白城市的重點工作提出,并由省人大代表向省人大提交了《關于加快推進吉林省西部風電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示范區的議案》,擬通過發電企業讓利于用電企業的方法降低高載能企業的用電成本,形成政策“洼地”,吸引更多的高載能企業落戶白城市,從而消納富余電力,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加快風電開發步伐。此項議案引起了省人大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成為去年省人大4個重點督辦議案之一。
相關新聞:http://www.ceeia.com/News_View.aspx?classId=32&newsid=44713
7、首個省級方案出臺 地方分散式風電開發或將提速
2013年7月中旬,《貴州省分散式接入風電開發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編制完成并取得國家能源局的復函,這是全國首個獲得國家能源局批復的省級分散式接入風電開發方案。
2011年,國家能源局下發一系列文件,清晰表明了國家鼓勵風電分散式開發的態度。盡管如此,近兩年地方分散式風電發展進程仍然較為緩慢,只有少數企業開展了分散式風電開發的示范項目和探索。而今,貴州省《方案》的出臺,意味著地方分散式接入風電開發建設項目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此外,據記者了解,云南省和山西省也已初步完成分散式接入風電開發方案的編制工作,擬進一步完善后于年內報批實施。
據了解,貴州省分散式接入風電開發總規模為120萬千瓦,將分期分批實施。其中第一期項目開發總規模為50萬千瓦,開發時限為2013—2015年;第二期項目開發總規模為70萬千瓦,開發時限為2016—2020年。
貴州省能源局副局長范開忠表示,貴州省作為南方能源大省,主體能源以煤炭為主。要建成南方能源基地,必須實行多種能源互補。發展分散式接入風電有利于優化能源產能結構,增加能源供應,促進節能減排,具有較好的社會和環保效益。
相關新聞:http://www.ceeia.com/News_View.aspx?classId=6&newsid=45782
8、審批權下放 能源成簡政放權試金石
2013年5月16日,《國務院關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發布,近百項項目的行政審批被取消或下放地方。作為主要“試金石”的能源領域,5月23日,中國國家能源局發布公告:取消和下放涉及能源領域行政審批權事項共計12項。其中包括備注關注的油田開發、風電站投資、電力用戶向發電企業直購電試點、電力市場份額核定等領域。
行政審批權的取消和下放被市場視作中央意圖“放權”以提高經濟運行效率、調整產業結構。按照首批下放的范圍,可再生能源、油氣對外合作領域成為“亮點”,煤炭、鋼鐵等“兩高一資”行業并未放行。
“這批審批權的下放,沒有涉及到鋼鐵、煤炭、煤化工等已經產能過剩的行業。而對于風電等產業鏈的上游組件生產環節出現產能過剩的行業,在下游電站環節下放或取消審批權反而能夠疏導上游過剩的產能。”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張漢亞告訴筆者。
相關新聞:http://www.ceeia.com/News_View.aspx?classId=34&newsid=49688
9、風電制造業回歸理性 過半企業退場
市場需求下滑、企業競爭加劇、并網困局難解……國內風機制造企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2013年3月,筆者從國家風電信息管理中心了解到,2012年只有30多家整機制造企業有經營業績。
自2006年以來,我國風電裝機容量以近90%的年均增速急速擴張,并在2012年躍升成為全球第一風電大國。同時風機設備制造企業也一擁而上,在2009年形成了超過80家整機企業、年產近4000萬千瓦制造能力。
曾經的80多家企業,如今只有30家有經營業績,剩下的企業都去哪了?多半企業悄然離場,是行業在市場機制下的理性回歸,還是產能過剩危機中的積重難返?
“我們以前接觸過的一些市場知名度比較低、規模比較小的風機企業,現在都已經不干了。”國內一家風力發電公司總經理對筆者如是說。
受到市場需求疲軟、棄風限電嚴重、質量問題頻發等不利因素的沖擊,風電企業的發展速度和盈利能力大幅下滑,風機制造企業的日子更是不好過,利潤大幅收縮甚至虧損已是不爭的事實。
相關新聞:http://www.ceeia.com/News_View.aspx?classId=34&newsid=49687
10、中國風電服務市場起步 或有千億規模
中國風電服務市場有多大?這個問題無人說得清楚。金秋10月,在一年一度的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國內風電服務市場首次成為焦點話題。
“無限大”,“中國風電裝機量發展有多快,風電服務市場發展就有多快”,“中國風電裝機世界第一,所以風電服務市場將是也是世界第一”……這樣的豪言壯語,在大會期間此起彼伏。
這并非夸張,全球的風電從業者都明白中國風電服務市場太大了,而且剛剛起步。此前七年,中國風電裝機量在短時間內超英趕美,躍居世界第一。但是,蘿卜快了不洗泥,彼時一些整機制造商質量不同步,以至于國內部分風機在運行過程中出現質量問題。從2012年開始,陸續有風機告別五年質保期,業主對于風電服務的需求驟然增加。
市場大,“早起者”并不多。目前,國內僅有金風科技旗下天源科創風電技術公司、龍源電力旗下的北京中能聯創風電技術公司、中國風電旗下的協和運維風電技術公司等為數不多的成體系風能服務公司。
中國風電快速發展七年后,市場重點已逐漸由產業鏈的前端向后端轉移。此前七年,成就了金風科技、華銳風電等制造業龍頭;未來,風電服務市場又將呈現幾何式增長。
“風電服務行業必將出現明星企業”,維斯塔斯中國及東北亞區總經理鄭宗功受訪時稱。
相關新聞:http://www.ceeia.com/News_View.aspx?classId=34&newsid=4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