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政策力求緩解勞動力短缺壓力,并意圖實現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升。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浙江以“機器換人”為主的技術改造投資為2419億元,同比增長11.8%,規模以上企業勞動生產率達到16.3萬元/人,同比增長8.2%;單位規上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3%。
不過,浙江省經信委技裝處處長李京寧表示,浙江機器人產業水平總體較低,體系不健全,產業化程度不夠,且市場拉動也不盡人意。
Andrew直言,中國在機器人產業的技術水平和商業模式上都需要進行調整,浙江亦然。“比如,中國一直進口國外的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僅進口關鍵零部件,為何不進口整個機器?進口關鍵零部件無法控制整體成本,這是個惡性循環。”Andrew認為,中國是時候自己生產關鍵零部件。
在Andrew看來,雖然產學研結合是個全球性的問題,但通過觀察,他認為中國學生質量與西方學生無異,甚至更優秀。
這位發表過370篇技術論文,被引用次數超過2700次,主持、參與編著了14本專著的教授也曾經專注在高校內進行學術研究。不過,有一天清晨,當他醒來的時候,他突然反思,學術研究有可能與行業現狀完全不相關,而要為行業直接做出有效服務就是接近行業,甚至直接進入行業。
為此,Andrew創辦ESI公司,并領導公司運營和技術研究至今。這家曾參與過航天飛機、火星和月球探測車、核反應堆的機械臂的設計和制造的公司去年被國內公司收購,目前在天津設立了中國總部。
Andrew勸勉,從近期市場分析,中國政府和企業應該在移動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方面加大投資力度,“未來機器人產業將有革命性成長,中國應該抓住這個未來的機會和趨勢。”Andrew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