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網接入與電力消納是目前影響風電發展的重要因素,”國家能源局明確指出。
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度,全國風電棄風限電總量超過100億千瓦時,平均利用小時數大幅減少,個別省(區)的利用小時數已經下降到1600小時左右,嚴重影響了風電場運行的經濟性,風電并網運行和消納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風電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新增風電裝機總量與2010年相比略有減少,這也是自2005年以來連續5年持續升溫之后首次出現轉折。而五大發電集團的利用小時數也都出現了負增長。不過,根據中國風能協會最新統計,截至2011年底,中國累計安裝風電機組近4 .59萬臺,裝機容量約6236萬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對此,國家能源局要求,各省(區、市)發展改革委(能源局)要把落實年度風電開發方案中確定的各風電項目的接入電網建設和電力市場消納作為當前支持風電建設的重要任務,加強協調,明確目標,落實責任,確保所核準的風電項目順利建設并發揮效益。
另外,根據此前國家能源局下發的《關于印發“十二五”第二批風電項目核準計劃的通知》,要求將前期工作充分、電網接入條件落實的項目列入 “十二五”第二批擬核準風電項目計劃,共計1492萬千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與去年8月發布的“十二五”第一批風電規劃核準2883萬千瓦的規模相比,這次的擬核準項目計劃減少了1391千瓦,降幅近五成。
針對風電產業棄風現象嚴重、盲目擴張問題,國家能源局也曾下發特急文件,要求各省(區、市)發改委嚴格執行風電項目核準計劃,對于風電棄風超過20%的地區,原則上不得安排新的風電建設項目,同時要求各地要嚴格按照下達的核準計劃開展項目核準工作,不得擅自核準計劃外風電項目。對未列入風電核準計劃的項目,電網企業不予接受并網運行,不能享受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的電價補貼。
為緩解這一問題,根據國家能源局的規劃,未來幾年要在“三北”(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等風力資源富集地區建設大型和特大型風電場,同步開展電力外送和市場消納研究。同時,促進低風速地區資源開發,因地制宜地建設中小型風電場,采用低速風機,就近上網本地消納。在偏遠地區,因地制宜發展離網風電。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相比陸上風電,海上風電靠近傳統電力負荷中心,便于電網消納,可以有效緩解長距離輸電的問題。根據科技部最近發布的《風力發電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明確表示,“十二五”期間,中國將繼續大規模的海上風電開發。“十二五”期間,我國在建設六個陸上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同時,還將建設兩個千萬千瓦級海上及沿海風電基地。
不過,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相對于陸上風電,海上以及沿海風電由于靠近市場,并網消納并不成問題,但由于海上及沿海風電建設成本和維修成本比較高,大規模建設的可行性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