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人人士認為:“核心技術和原材料供應受制于人、中國光纖產業面臨產能過剩等考驗”。
近年來,3G網絡建設以及4G網絡建設正在“敲鑼打鼓”火熱進行中,那么這些網絡建設的基礎設施行業的市場也將逐步擴寬,綜合布線系列產品光纖線纜等設備廠商迎來了一場新的機遇。國內的光纖光纜行業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全球十大光纖企業名單中有數個中國企業赫然在列。
然而,事情并非我們想象的這么簡單,光纖光纜行業市場雖然需求量高,但是很多廠商都想抓住這個賺錢的機會,扎堆生產,最終導致了產能過剩。有關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光纖產能過剩程度或達50%。這場光纖光纜廠商們的市場“爭霸賽”直接導致光纖產品價格持續走低,企業利潤率也隨之降低。
核心技術受制于人
光纖光纜行業競爭成敗的關鍵因素在于光纖預制棒生產的成熟度。光棒是整個光纖光纜產業鏈的初始原材料,占到光纖生產成本的近70%。目前國內大部分光纖光纜生產廠家靠買進口光纖預制棒來生產光纜,并沒有掌握生產光纖預制棒的技術,那么光纖的價格就會隨著預制棒的波動而波動。
在高端光纖產品方面,國內核心技術幾乎空白。由于制棒工藝與傳統的G652光纖相差不大,國內主流廠家基本具備了量產低損耗光纖的能力,但是超低損耗光纖技術完全被以康寧公司為首的國外企業所壟斷。
低損耗光纖的信號衰減值為0.185dB/km,超低損耗光纖的信號衰減值為0.170dB/km。僅僅0.015dB/km的差別,在技術上卻是有本質的區別。
G.652光纖為了保證傳輸性能,需要在纖芯中摻雜稀土元素鍺,正是鍺元素這種“雜質”增加了光纖的損耗。而康寧公司采用的是純硅芯工藝,把信號衰減值降低到低于0.168dB/km。
這種純硅芯工藝“脫胎”于海底光纖技術,而中國企業長期以來,海底光纖產品依賴從日、美企業進口。純硅芯工藝基礎一片空白,沒有“厚積”自然不能“薄發”。
烽火通信線纜產出線總裁藍海也曾表示,“對于超低損耗光纖,其制棒工藝與傳統光纖完全不同,技術仍相對超前,光纖應用指標的長期穩定性仍有待進一步檢驗,因此預計其國內應用仍需要2~3年時間。目前國內線纜廠商的研究依然處于低損耗光纖階段。”
低端過剩高端缺失
針對光纖產能過剩問題,此前有專家表示,“大家把所有的產能堆積到同一類產品、同一市場上打破了產業鏈的生態平衡。”
數據表明,2002年至2011年這十年間,中國光纖市場需求量年復合增長率達到驚人的32%,強勁的需求引發了“瘋狂”的供給,每一個廠商都想從這巨大的商機中分一杯羹。
后期,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價格戰不可避免的上演。企業為了保持利潤,不得不盡力降低成本。而又由于線纜生產自身的特性,提高產能成為最簡單直接的降低成本的手段。至此,低端競爭、產能過剩、價格戰,一條生態失衡的產業鏈漸漸形成。
在普通光纖產能過剩的同時,市場對低損耗光纖和超低損耗光纖的需求卻得不到滿足。運營商骨干網已經開始全面進入100G的時代,相信400G甚至1T等高容量光通信系統也會在幾年內到來。傳輸容量的提升伴隨著傳輸距離的縮短,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采用損耗更低的光纖。
科技委主任韋樂平曾經根據大型網絡模擬計算結果算了一筆賬,運營商建設超高速骨干傳輸系統,如果采用低損耗光纖、超低損耗光纖,那么總傳輸成本將有可觀的降低。同時也有業內其他專家認為采用可補償性好的光纖也可以降低成本。
可觀的成本節約,必然會引發運營商對高端光纖產品重視。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國內廠商能提供低損耗光纖產品的僅有亨通、長飛、烽火等幾家,而超低損耗光纖產品更是沒有一家能夠提供。
有專業人士表示:3G、4G網絡建設會帶來光纖需求增長,但不會改變產能過剩的局面。普通光纖產品產能過剩的情況將會持續一段時間,建議國內光纖企業加大力度研發預制棒的技術,掌握光纖的核心技術,并將目前轉向高端光纖產品。此外,長飛光纖光纜有限公司總經理莊丹表示,“走出去”也許是解決光纖行業產能過剩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