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漫長的“寒冬期”后,我省的光伏產業在內需拉動下逐漸企穩回暖。既然要擴大內需,消化上游產能,就必須在下游環節大力發展光伏發電。
建電站容易,找地卻是個難題。按照相關精神,在不占用耕地林地的情況下,電站建設可與產業集聚區或農業種植結合。記者日前赴中牟縣參觀了富士康投資建設的光伏農業大棚,建筑物外立面可進行發電,不誤棚內蔬菜種植。示范作用良好,投資亦十分驚人,3.3兆瓦的裝機容量,總的建設費用高達4450萬元。“若無雄厚實力,一般企業恐怕難以涉足”,一位業內人士分析道,“但是個人用戶就不一樣了,需求不同,門檻就更低,農村家庭還擁有自己獨立的屋頂,安裝設備也十分方便”。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購買裝機容量為2000瓦的光伏發電設備需要花2萬元,每月可發電200度左右,這對于大部分農村家庭來說,是夠用甚至用不完的。再加上每發1度電國家補貼0.42元,不但用電自給自足,每月還可獲補貼80多元,這對于精打細算的農村家庭來說,也具有足夠多的誘惑力。
“光伏發電早就應該進入百姓家,只是現在的宣傳太不到位”,一位地方官員感慨。記者采訪中發現,在最適宜推廣光伏發電的農村地區,不僅很難看到醒目的標語或展板介紹,連進行咨詢的途徑,也很難獲取。“老百姓都不知道什么是光伏發電,怎么可能說服他們投資好幾萬元去使用呢”,這名官員說。
好的國家政策,離不開暢通的宣傳渠道,如果僅僅停留在文件的層面而不為公眾所知,也是枉然。我省的農村地區市場潛力巨大,90%以上的居民屋頂被長期閑置,若有三分之一能安裝發電設施,就能帶動全省的光伏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也將從一定程度上改變我省的能源結構,減少煤炭消費。
讓光伏產業更“接地氣”地發展,不僅是媒體人的責任,也是地方政府應盡的義務。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與其抱怨霧霾天,不如現在就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