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蘆山地震災區天全縣思經鄉集中式飲用水保護區內養殖的上百條測毒金魚突然暴斃,引起了大家對震后災區飲用水安全問題的關注。震后災區飲用水安全方面有哪些注意事項?地震對水質又會有怎樣的長期影響?就此,本網記者采訪了正在北京參加第三屆水業院士論壇并剛剛獲得2012年度“中國水業人物”殊榮的飲用水安全問題專家、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的劉文君教授。
劉文君表示,保障供水安全是震后救災與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災區而言,震后要尤其注意飲用水受到的微生物方面的污染。“最最主要的是消毒措施,其中微生物風險是最重要的。在中國的話有時候對這個問題不是很關注。通俗來講可能會拉肚子,但是在震后,各種致病微生物比較多,也比較嚴重,可能會導致腹瀉以外的更嚴重的病癥,甚至會有生命危險。所以供水安全里頭微生物的安全是最重要的。當然還有化學性安全。化學安全可能通過瓶裝水的措施。衛生安全采用消毒的方式。”
劉文君建議說,震后飲用水方面,要燒開水或喝瓶裝水,千萬不要喝沒有任何保證的野外湖水或潭水。對拉水用的消防車的消毒措施也需要做到位,在拉水前一定要做完全的消毒,保證消毒劑的余量。
對于此次蘆山地震震后在飲用水安全方面采取的措施,劉文君認為,2008年汶川地震讓我們在這方面積累了相應的經驗,此次應對總的來說做得不錯。“大量的瓶裝水過去了,這是個很重要的措施,因為在特殊的條件下瓶裝水是比較安全的。其他呢,比如說采取嚴格的消毒措施,送水的時候采取嚴格的消毒措施,這在2008年都作了技術手冊。這次從新聞媒體來看,還是借鑒了以前的經驗,總體來講情況是好的。”
除了對受災群眾飲用水安全的應急保障,地震對水質的長期影響也值得關注。地殼運動之后水中的元素可能增加,水的濁度會上升,再加上來自被地震毀壞的工廠以及生活設施的污染物,震后水的污染源比平時會增加很多,濃度也會大為上升。對此,劉文君表示,根據汶川地震的經驗,政府在災后環境評估方面建立了一套工作辦法,也有相應的監控力量。“我們政府在這方面有很成熟的經驗,會有相應的監測力量,有環保的,有建設系統的,有供水、水源的,會有很多監測力量去監控水質的變化,包括長期的影響,會做出評估。同時對我們的水源、對供水系統以及供水系統的重建,都會有相應的措施,包括規劃。但是這里面要注意,不僅僅關注標準里面有的物質,同時也要關注標準里面沒有,但在地震里面,毀壞的工廠啊、交通啊、導致的污染物的增加,這個是要額外關注的。”
有關震后水質的監測,劉文君特別提醒說,對于受到如地震影響的水體,由于目標污染物大大增加,平時飲用水的監測標準就不再適用了,一定要有針對性地關注潛在的污染源,注意各種可能的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