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業內人士分析,物聯網產業重點目標領域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交通物流、電力、醫療、石油化工等領域,不過在各種社會條件下物聯網的發展也并不會一直風帆大順,總有一些問題,困擾著產業發展壯大。
物聯網市場規模的快速發展壯大跟物聯網產業環境復雜密切相關。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從政策環境來看,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政府部門關于物聯網相關政策的發布,讓物聯網成為了國家級的發展戰略,初步明確了物聯網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相關財政、金融政策和法規的制定也確保了物聯網健康持續發展,但是這些扶持政策的可操作性還有待加強,一些地方貪大求全的做法可能導致拔苗助長,同時,地方產業各自為政,也不利于物聯網產業的規模發展。
中國工程院鄔賀銓院士指出,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到了需要探討商業模式的階段,比較好的應用是結合我國的智慧城市的建設。發達國家也在搞智慧城市,但數量少,規模小。我們現在有幾十個大中城市都在建設智慧城市,推進效果要優于國外。這是因為,各地政府目前高度重視社會效益,在城市安全、交通出行、安全生產、醫療健康等方面,對物聯網有切實的需求,這使得物聯網在這些領域發展迅速。但目前,這些領域的物聯網發展,也僅僅在感知層面,即收集數據,還沒有上升到分析數據的層面。從這個層面講,我們的物聯網產業,還未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
而就發展環境而言,也是各有利弊。
1.從政策環境來看,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政府部門關于物聯網相關政策的發布,讓物聯網成為了國家級的發展戰略,初步明確了物聯網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相關財政、金融政策和法規的制定也確保了物聯網健康持續發展,但是這些扶持政策的可操作性還有待加強,一些地方貪大求全的做法可能導致拔苗助長,同時,地方產業各自為政,也不利于物聯網產業的規模發展。
2.從技術環境來看,我國每年對物聯網產業的研發投入持續增長,自主創新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物聯網專*申請也逐年遞增,企業綜合集成能力較強。但實際上,對物聯網核心技術如傳感器、核心芯片等還有待突破,網絡安全和隱私保護的隱患也沒有得到徹底解決,此外,缺乏統一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指引,以及標準發展滯后于應用發展的困境,產業鏈薄弱等問題也嚴重阻礙了物聯網的產業化與工程化發展。
3.從社會環境來看,我國社會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公共服務能力的增強,人民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持續增長為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環境,但國民對信息化的認知還很低,支付意愿與能力有限,對物聯網的概念缺乏明確的解讀,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物聯網產業的發展。
4.從市場環境來看,隨著生產生活和社會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細化方向發展,各行業對物聯網的需求逐步呈現,企業對信息化方面的認知提高,經濟支付能力也不斷增強。但在過去3年基本靠政府驅動,多以政府買單為主市場缺乏動力。另外,物聯網商業模式不清晰、企業分散,缺少融資渠道,規模化應用少。市場還需培育物聯網產業發展“三步走”。
據業內人士分析,物聯網產業重點目標領域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交通物流、電力、醫療、石油化工等領域,在該領域要加強行業客戶的理解,開發相關產品和服務,其核心是客戶理解、高質量客戶的把握、產品和服務的研發。二是近期重點推廣的城市公共安全、環境監測、智能家居等領域,要力爭在該行業內占據主導地位,建立相關標準,其核心是規模數量產皮和服務的完善程度。三是重點培養金融、農業領域,注意不過度投入,以滿足政府和公關目的,收支平衡為考量。
未來物聯網產業的發展要分“三步走”。首先是公共管理與服務領域,以應用創新為主,帶動產業形成,由政府引導促進;其次是工農業生產領域,以技術創新為主,確保關鍵技術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形成,企業應用、行業應用是重點。最后是個人和家庭領域,以服務創新為主,此時物聯網將進入高速發展期,最終進入物聯網時代。“這三步不是完全按時間順序進行,而是交叉進行的。”
我國物聯網產業總體處于起步發展階段,且應用為主,除了部分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行業,如智能卡(RFID)應用、交通、物流等發展較快,其他領域發展相對緩慢,物聯網市場還需培育,需要挖掘潛在的需求,處于由政府驅動向市場驅動的轉型過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