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置的屋頂也能賺錢。在分布式光伏發電利好熱浪之下,不少投資者將目光落在了住宅和工廠的屋頂,但業內卻發出了“一屋頂難求”的聲音。
此前,在一光電建筑論壇上,一位來自黑龍江的女士急切地推薦自己所在公司的屋頂,“廠房正在建設,屋頂面積大約有7000平方米,”希望能實現多方盈利。
“有屋頂、還有建設光伏電站想法的企業,目前還不多見。”上海神舟電力有限公司華南區域總監徐淑通告訴記者,尚且不談標準,就當前屋頂而言,可集成光伏應用的屋頂相對稀缺。同時,光伏發電收益水平對企業和居民還缺乏吸引力。
緊俏的屋頂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既有建筑面積達400億平方米,裸露屋頂的面積在100億平方米左右。未來30年,城鎮化進程還要建400億平方米的新建筑,仍然會有100億平方米的屋頂。
“其實,建筑面積是遠大于建筑的屋頂面積的,不能混為一談。”有著多年屋頂光伏電站建設經驗的徐淑通介紹說,“國內現有建筑,大部分在設計階段未考慮在屋頂安裝光伏設施,現在要考慮集成光伏應用時,普遍存在結構強度不足和陰影遮擋等情況,無法實施光伏發電項目。”
徐淑通表示,在東部地區常遇到的現實情況是,技術可用建筑屋頂面積小于城市建筑面積的10%。作為節能減排可依托的載體,技術上可集成光伏的建筑已屬稀缺資源。
與此同時,“屋頂業主作為合同能源管理的受益方,由于項目收益水平低、保障性低等特點,導致投資方能夠為企業節省的電費,‘不如企業賣廢紙箱賺錢’,對多數企業缺乏吸引力。”徐淑通如是說。
與其拿出大量精力處理屋頂施工等相關問題,不如找個借口拒絕,“影響風水”似乎成了大多數屋頂業主的借口。
上海亞澤新型屋面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鐘俊浩認為,工業屋頂光伏項目絕不僅僅是工業廠房建設好以后,再進行簡單的規劃、設計、安裝光伏設備,更高效、可靠的屋頂光伏項目應該與建筑設計、建造全程緊密結合。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光電建筑應用委員會副主任章放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光伏與建筑結合是相對比較新的領域,還不是很成熟,甚至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對建筑的破壞、造成屋頂漏水、荷載達不到要求等等。
“因此,我們主張以新建建筑為主,也就是說在新建建筑時就把光伏設計添加進去,發展光伏與建筑結合應該提早到規劃階段,在建筑設計時就把光伏考慮進去。但這并不意味著馬上在建筑上建設光伏發電,可以先預留出來,為將來安裝做好準備。”章放說。
收益尚缺吸引力
目前,國家為分布式光伏項目確定的原則是“自發自用,余量上網,電網調節”。按照其確立的對自用與上網電量采取相同補貼額度的度電補貼模式,即“自用上網、補貼一樣”。
在徐淑通看來,“建立在現行的國內分類電價基礎上,卻會造成‘自用受益、上網賠錢’的商業效果,導致光伏電量消納必須與光伏建筑捆綁在一起,即‘屋電不分家’施政效果。”
徐淑通告訴記者,目前,除了少數農業用電電價與火電標桿電價接近以外,其余類別的終端電價都高于火電標桿電價。以工業電價為例,普遍比火電標桿電價每度電高0.2元—0.3元,形成了“自用電”電價高,“上網電”電價低的局面。從商業角度看,意味著電量“自用”受政策鼓勵,“余量上網”受政策懲罰。
“因此需要國家補貼,但現在的補貼還比較低。”章放表示,一度電補貼0.42元,作為電價高的地區,對耗電大的企業可能比較合適,但不是對所有地區和企業都合適。目前,電價補貼不具有比較大的吸引力,這就迫使大家精打細算。“如果算上荷載和防水,回收期可能就會延長,那么就不合算了,這就是政策出臺后很多企業并不踴躍的原因之一。”
當前,傳統能源集團可接受投資回收期長達10年左右的項目。對多數企業而言,無論是做節能改造還是其它項目投資,普遍要求項目靜態投資回收期在5年(甚至3年)之內。
“因此,除了負債率高的光伏制造企業為培育市場而做一些示范項目外,分布式光伏項目投資對多數企業缺乏吸引力。”徐淑通建議,除了采取長周期(20年)低補貼的模式外,可試點短周期(5年)高補貼模式。
也就是說,用短周期補貼解決企業和個人投資者的成本回收問題。徐淑通解釋說,要求項目此后承諾20年內以遠低于當地火電標桿電價的價格(比如低0.2元/KWh)向電網送電達到系統設計電量,并建立責任追究與免責機制。在這種模式下,政府5年分期付款購買20年光伏電量,達到激活市場、節能減排的政策目的。業主利用自有屋頂資源,5年內投資回收,之后參與20年光伏發電的分成。電網,則在支持分布式光伏項目建設5年后,獲得長達20年的廉價電力供應,解決支持分布式能源的利益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