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47%這個數字歐盟可能對中國制造光伏產品征收的反傾銷稅平均稅率,那么,對數百家參展的江蘇光伏企業而言,近日落幕的“第七屆國際太陽能產業及光伏工程上海展”(簡稱SNEC2013)或許會是一次略有暖意的展會。
“一旦真的執行,"中國制造"光伏產品在歐洲市場將無立足之地。”在SNEC2013現場,阿特斯陽光電力科技有限公司全球市場總監張含冰頗為無奈。不過,她又指著被人潮層層圍住的“ELPS高效組件”、“戶用智能交流組件”等新品笑言,“面對困境,這是我們的希望所在。”
阿特斯可謂相當部分江蘇光伏企業的縮影。在歐美市場萎縮、國內市場剛剛啟動的大背景下,他們開始加速市場結構、產品結構調整,推出高附加值新品,拓展海內外新市場。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委會秘書長吳達成指出,去年以來的海外市場困局正倒逼國內光伏企業加快結構調整。業內專家則評價,作為國內光伏制造第一大省,江蘇光伏業的這一變化尤為典型。
陰影下的聚會
近年來,SNEC一直是國內最大規模的光伏展會,也是光伏業的晴雨表。然而,今年的展會不僅參展商明顯減少僅15萬平方米、約1500家企業,而去年多達20萬平方米、約2000家企業;而且從一開始就籠罩在歐洲對華光伏產品“雙反(反傾銷反補貼)”初裁的陰影下。
會前幾天傳出消息,歐盟已提出初步提案擬向中國光伏產品征收平均為47%的反傾銷稅,并將就此舉行聽證會;如獲通過,歐盟將于6月6日正式公布相應的反傾銷法令,臨時措施有效期為6個月,直至12月終裁。5月15日,記者在SNEC2013現場發現,尚德、英利、保利協鑫、賽維LDK等幾乎所有企業的展位上,“47%”成為最熱門、最敏感的話題。
張含冰分析道,目前中國主流企業的組件歐洲銷售價基本在0.47-0.53歐元/瓦,較歐洲同類產品低10%左右;以此價格,歐洲當地的光伏電站開發商可盈利6-7%。也就是說,只要稅率在10%以上,“中國制造”就將失去價格優勢,而且所有歐洲開發商的光伏電站新項目都將虧損。假如達到47%,結局將是災難性的,中國光伏產品在歐洲市場將喪失競爭力從硅片、電池到組件。
被迫的結構調整
事實上,早在“雙反”之前,江蘇光伏軍團就邁開了調整之路,但調整無疑是被動的。根本上源于全球光伏市場嚴重供過于求的困局,“雙反”只不過是個導火索。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全球組件采購量約31吉瓦(十億瓦),其中歐洲10-15吉瓦;但去年全球組件產能約50吉瓦,中國近40吉瓦。供大于求近20吉瓦。因此,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4月,組件價格以每季度15%的速度“垂直下落”。
為破光伏市場困局,“江蘇制造”快速開拓歐美以外的新市場。2010年以前,中國光伏產品出口占歐洲市場的90%以上,阿特斯等江蘇龍頭企業也與之相似。而2012年這一比例降至65%,阿特斯更是不足50%。
張含冰自豪地向記者介紹,阿特斯現已在土耳其、巴西等國開設了二十余家分公司和辦事處,其開拓策略是,只要來自新興市場的訂單出現,就順勢進入。據不完全統計,去年除中、歐、美、日之外的市場銷量已占到阿特斯總銷量的20%。江蘇輝倫則預計今年其歐洲訂貨量將從70%下降到50%以內,國內市場則上升到50%左右。江蘇愛康在西部投資開發光伏電站,其在建待建項目總規模約150兆瓦。
自2011年以來,江蘇光伏軍團推出的新品數量及力度令人矚目。阿特斯的“直流太陽能戶用系統”無須并網,可自行儲能,頗受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市場歡迎,每月訂單額逾千萬美元。而“ELPS高效組件”采用了全新的“背接觸電池技術”,最大組件效率16.79%,雖然售價明顯高出普通產品,卻頗受歐美市場青睞。此次展會上,中電(南京)光伏發布了為高壓系統設計的1500V光伏組件,國內光伏玻璃制造龍頭常州亞瑪頓發布了重量輕35%的超薄玻璃、透光率提升3%的減反鍍膜玻璃等,直指高端市場。
吳達成指出,海外傳統市場需求下降,也是倒逼企業練內功、轉變觀念和經營模式的良好契機。去年歐美市場下滑以來,這樣的企業正在日益增多。
洗牌剛剛開始
當前,海外“雙反”尚未裁決,國內一系列光伏發電鼓勵新政尚未落地,新興市場培育尚需時日,全球光伏市場供求兩端還處于緩慢的自我平衡之中。在本次展會上,業內人士紛紛指出,海內外光伏業的真正洗牌剛剛開始,江蘇光伏企業依然將面對諸多困難。
歐洲及國內對歐美韓多晶硅“雙反”的裁決是第一個不明朗因素,張含冰坦言將根據征收稅率確定調整方向。天合光能副總裁盧文曉則指出,江蘇企業面臨的另一嚴峻問題仍是全球產能過剩,雖然去年開始有部分產能退場,但供過于求的大局并未改變,庫存與新產能已經疊加。其三,產品更新換代加快,半年一輪換。去年235—240W組件曾是市場主流,而眼下低于235W已沒人要。預計今年二季度末,250W以上組件將成為主流。
此外,雖然有業內人士預測今年國內裝機量可能逾7GW,超過德國居世界第一,但國內光伏市場仍不夠成熟。從國家層面來看,一次性補貼建設成本的“金太陽”計劃即將終結,大型光伏電站的電價補貼政策還在擬議之中,分布式發電補貼政策也缺乏可執行的細則。種種政策不明朗,令光伏企業在期盼之余不免多了幾分猶豫。
吳達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中國光伏產業仍處于起步期,市場空間依然較大,但歐美“雙反”使很多問題一下子凸顯出來。當前繼續結構調整是必須的,因為供求平衡短期內還無法到來,需求也會趨于多元化,低端需求仍會長期存在。“如何優勝劣汰?政府可以提出規范標準,劃定門檻,但最終還是要讓市場說話。”吳達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