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指出,到2015年,促進生物質能產業形成較大規模,在電力、供熱、農村生活用能領域初步實現商業化和規模化利用,在交通領域擴大替代石油燃料的規模,生物質能利用技術和重大裝備技術能力顯著提高,出現一批技術創新能力強、規模較大的新型生物質能企業,形成較為完整的生物質能產業體系。據預計,到“十二五”末,生物質能產業將新增投資1400億元,生物質能產業年銷售收入可達到1000億元,生物質能產業將初具規模,成為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型產業。
資料顯示,“十一五”生物質能的發展目標為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要達到550萬千瓦、沼氣年利用量達到190億立方米、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年利用量達到100萬噸,生物柴油年利用量達到20萬噸。然而實際完成量分別為550萬千瓦、130億立方米、50萬噸和50萬噸。除生物質發電和生物柴油外,另外兩項完成情況不理想。先熱后冷的生物質能,成為唯一個沒能如期完成全部指標的新能源產業。
但是生物質能“十二五”規劃仍然“干勁十足”: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1300萬千瓦,生物質年供氣220億立方米、生物質成型燃料1000萬噸,生物液體燃料500萬噸。規劃還承諾,對于生物質發電項目,繼續給予優惠電價支持。對于新型生物質能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示范項目,以及涉及農村生活用能的生物質能項目建設,中央財政給予資金支持。
金融界首席分析師趙歡認為,細分行業或大有作為,如乙醇汽油概念的中糧生化,糖料燃油精概念的*ST甘化,還有生物質能發電的龍頭企業凱迪電力和韶能股份等。鑒于“十一五”的遇冷,“十二五”期間或迎發展良機,后期或會得到更多政策支持。投資生物質能著眼點是成長性,長期投資與波段操作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