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中國水電學會全國科普日舉辦專題科普論壇
報道9月14日,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和中國大壩協會舉辦“全國科普日———水庫大壩:氣候變化與防災減災”科普論壇。與會專家提出,水庫大壩建設和水電開發在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賈金生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王兆印、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程曉陶、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等專家出席論壇,分別就我國水庫大壩建設及水電開發對應對氣候變化、減少地質災害的重要作用作了報告,并對我國水利水電開發的水資源調控、生態環境、經濟效益和發展前景等問題進行了客觀闡述和解答。
王兆印指出,青藏高原不斷抬高是西南地區地質災害頻發的主因,而西南地區在建的“串糖葫蘆”式的級次中型壩群,通過首尾相連,能有效防止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同時保證河流的生態環境。針對三峽工程與長江中下游地區干旱的關系問題,程曉陶通過分析大量數據后指明,人口驟增和經濟發展是當前水資源減少的主因,應全面看待水庫大壩建設和水電開發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及影響,并提出高壩大庫要注重“重構新的生態平衡”。
對于社會上關于水電開發引發地震的觀點及一些媒體對水電的片面報道,張博庭從地質構造、地震原理和水庫壓力等方面進行分析,以科學的解釋予以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