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色金屬消費的年均增長率由21世紀最初10年的5%~6%回落到2%~3%水平,市場需求增長趨緩的態勢已經顯現。當前,我國有色金屬工業規模已居世界第一,主要有色金屬的產量和消費量大多占全球的40%以上,產業發展開始由“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
在過去的10年里,從行業周期性發展規律看,我國是推動世界有色金屬生產和消費增長的主要力量,但僅憑我國的力量,世界有色金屬生產和消費的增長是不可持久的。
傳統上依靠資源密集、產量增長、勞動力成本和環保標準低等優勢支撐的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我國有色金屬工業與發達國家產業之間互補性越來越弱,面臨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和殘酷。
這些現實問題已對我國有色金屬產業的轉型發展提出了緊迫要求。
價格總體仍將上行
從當前國內外市場有色金屬價格走勢分析,銅、鋁等有色金屬價格的周期性底部支撐已經形成,盡管上漲動力依然不足,但今后幾年仍將總體呈現震蕩上行態勢。
業內人士預計國內外市場銅價震蕩范圍分別在7500美元~9500美元/噸和55000元~68000元/噸之間;鋁價震蕩范圍分別在1900美元~2400美元/噸和15600元~16500元/噸之間。從我國主要有色金屬生產成本分析,在上述價格水平下,銅生產經營的盈利空間被大幅擠壓,鋁生產經營則在盈虧平衡點附近掙扎。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政策研究部副主任趙武壯認為在未來幾年影響國內外市場有色金屬價格變動的因素主要有:
一是國際金融市場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金融動蕩繼續導致有色金屬價格劇烈震蕩,走勢難以準確預測。
二是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和資源民族主義抬頭,造成國際貿易爭端加劇,直接影響我國有色金屬產品進出口貿易的順利開展。
三是電解鋁等部分有色金屬產品供應問題突出,再加上電價等要素成本的制約,國內電解鋁、多晶硅等行業扭虧為盈的任務十分艱巨。
四是產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總體處于國際產業鏈分工的中低端環節,資源保障能力不足,高端產品開發能力弱,投入產出效率不高,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亟待提升。
五是各國采取的寬松貨幣政策造成跨境資本流動性加劇,由于銅等有色金屬衍生金融商品的屬性,使其成為國際基金炒作的一個重點領域,造成價格寬幅震蕩,企業難以預測和把握價格走勢,加大了實現平穩運行的風險。
不同品種市場前景存差異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發展形勢十分復雜,需要站在新高度,用新視野審視產業的發展前景。
對銅產業發展而言,目前相對樂觀,但也需要進行總量控制。我國是銅資源嚴重短缺國,但卻是全球最大的銅消費國。據業內人士預計,到2015年,我國精煉銅需求量最高預期將達到1080萬噸,最低為530萬噸,規劃預期為970萬噸。到2020年,我國精煉銅需求量最高將達1280萬噸,最低為710萬噸。我國精煉銅有效供給不足,遠期也無法解決。但目前國內銅冶煉規模擴張的勢頭較猛,需要高度重視由原料缺乏保障而導致的產能過剩問題。
對鋁產業發展而言,當前在世界范圍內均出現電解鋁產能過剩,但在國內外能源豐富地區,電解鋁產能擴張勢頭依然不減,產能過剩局面加劇,鋁產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據業內人士預計,到2015年,我國原鋁需求量最高預期為2640萬噸,最低為1700萬噸,規劃預期為2400萬噸。到2020年,我國原鋁需求量最高預期將達2500萬噸,最低為1560萬噸。
對鉛產業發展而言,市場供需基本平衡,但效益不高。一方面由于應用領域有限、產業鏈短、關聯度低,國內外鉛產業發展受到很大約束,總體處于供需平衡狀態。另一方面由于2011年我國人均精煉鉛消費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單位GDP消費強度是美國的5.7倍,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目前我國鉛冶煉的利潤主要依賴于黃金、白銀、硫酸等副產品,以及對其他有價金屬的綜合回收,所以產業發展前景一般。
據業內人士預計,到2015年,我國精煉鉛需求量最高預期為630萬噸,最低為300萬噸,規劃預期為620萬噸。到2020年,我國精煉鉛需求量最高預期為690萬噸,最低為400萬噸。
對鋅產業的發展而言,目前全球范圍內鋅冶煉產能過剩明顯,行業持續虧損的局面將長期存在。業內人士預計,到2015年,我國鋅需求量最高預期為780萬噸,最低為350萬噸,規劃預期為720萬噸。到2020年,我國鋅需求量最高預期為770萬噸,最低為460萬噸。
穩中求進提升質量效益
“展望未來幾年,盡管國內外經濟處于金融危機發生以后的復蘇階段,但各種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這種復雜局面具有長期性和難預測性!中求進’仍是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發展總趨勢,這種趨勢基本可以概括為:總量增長放緩、綠色成為主流、創新驅動發展、效益作為中心!壁w武壯指出。
目前,我國主要有色金屬需求的年均增長率已經由21世紀最初10年的兩位數回落到一位數,但由于我國仍處于在繼續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市場增長空間依然存在,但市場需求增長趨緩的態勢已經確立。
隨著綠色發展已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流,有色金屬具有的特殊功能也成為節能環保的重要支撐材料。例如,運輸工具自身